"大妹子,你这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啊!"隔壁王婶捂着半边脸直跺脚,嘴里叼着花椒粒的样子活像只仓鼠,我蹲在院门口择韭菜,看着她被蛀黑的门牙直叹气:"您这虫牙拖多久了?赶紧上医院补了吧!"
"可不敢去!"王婶吐了花椒直摆手,"上次补牙钻头嗡嗡响,吓得我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再说那树脂材料......"她突然压低声音,"网上说有些补牙材料会刺激神经,老了搞不好要遭罪。"
这话听着耳熟,上个月我妈也念叨过类似的话,说什么"牙齿通着五脏六腑",非要试试祖传的中药法子,我本来当老太太迷信,直到亲眼见她用捣蒜器碾药粉敷牙,三天就止住了折腾半个月的牙疼。
要说这中药治龋齿,还真不是玄学,我在省中医院工作的表舅说过,《黄帝内经》早就把牙齿归为"骨之余",蛀牙在中医眼里就是"肾虚髓亏+胃火上炎"的双重暴击,那些黑乎乎的腐坏组织,其实是湿热毒邪在牙齿里扎了根。
最近整理古籍发现个有意思的方子:取骨碎补30克(这味药专治牙骨)、细辛10克(止痛神器)、升麻15克(清胃火高手),磨成细粉用蜂蜜调成糊状,每天早晚用棉签蘸着往蛀洞里塞,就像给牙齿做中药泥膜,表舅说他们病房试过,浅龋患者连用一周,疼痛减轻率能有八成。
不过可别以为敷药就能万事大吉,我们村张大夫总爱唠叨:"三分治七分养",刷牙得用盐开水漱口,饭后嚼几粒胡椒籽杀菌,晚上含片金银花压压火,他诊所里挂着幅泛黄的《齿科秘要》,上面画着各种草药配伍,看着比现代口腔科教材还讲究。
前些天带儿子看牙医,候诊时听见护士聊天,现在三甲医院口腔科也开始推荐中药辅助治疗了,特别是孕妇和过敏体质人群,有个年轻妈妈用丁香酚棉球给孩子暂封龋洞,既能缓解疼痛又不影响哺乳,这招还是从《本草纲目》里扒拉出来的。
中药治牙也有门道,去年邻居老赵乱信偏方,拿生石灰填牙洞,结果烧得牙龈冒泡,中医治龋讲究"腐肉不去新肉不生",该补的窟窿还得补,该拔的烂根不能留,就像腌酸菜,老卤水再香,坛子破了也得换新缸不是?
最绝的是爷爷留下的土方:活蚯蚓洗净捣烂,拌着白糖塞进蛀洞,刚开始觉得恶心,试过几次还真管用,蚯蚓体内的纤维蛋白溶解酶能分解坏死组织,白糖提供能量促进修复,这搭配可比西药漱口水巧妙多了。
不过话说回来,再好的中药也怕拖延症,上周遇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当年他说"智齿蛀了就不碍事",结果现在半边脸肿得像馒头,中医讲"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白芷防风汤灌下去,消肿是消肿了,受罪却一点没少。
现在我家浴室柜常年备着牙痛散,成分就三样:荜茇、冰片、青盐,刷牙时沾点粉末,舌尖尝到微微的麻辣,像是给牙齿做了套太极操,这法子救急挺好,但要根治还得搭配内服调理,毕竟牙齿出问题,多半是身体在报警。
最近迷上观察中药牙膏成分表,发现很多打着"抗敏固齿"旗号的产品,其实就用了几味常见药材,倒是让我想起奶奶的樟木箱里,那个雕花铜盒装着的黑褐色药丸——据说是她外婆留下的牙痛秘方,如今成了我们家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