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跟着老中医进长白山采药,背着竹篓爬冰卧雪时,老先生总念叨:"长白山的宝贝都在石头缝里长着呢",这些年走遍吉林、辽宁的林场,发现除了赫赫有名的"关东三宝",还有七味藏在深山里的中药瑰宝,今天咱就唠唠这七位"隐士高手",都是救命扶伤的真本事。
千年参精——野山参 要说长白山的药魂,头把交椅非野山参莫属,去年在抚松露水河镇,亲眼见着采参人用红绳系着铜钱当护身符,拿着索拨棍层层扒开腐叶,这生长几十年的老参,须条比头发丝还细密,皮糙得像老树皮,炖汤时却能沁出蜜香,老辈人说"宁吃野山参须须,不吃园参整整",可不是瞎话,现在纯正的野山参比黄金贵十倍,遇上真正懂行的买家,那真是可遇不可求。
崖壁灵芝——柞木赤芝 八月秋分前后,最热闹的是挖灵芝的山民,专挑被雷劈过的老柞树桩子,树皮皲裂处常藏着碗口大的赤灵芝,记得通化县的老王头说过,好的灵芝要认准"黄云纹",菌柄带木质化才算上品,现在市面上多是袋栽的,真正的野生灵芝掰开断面泛青褐色,泡酒能拉出金丝,治咳喘比十重膏药都灵验。
鹿中软黄金——梅花鹿茸 在珲春养鹿场见过割茸场面,老师傅手起刀落间,血茸带着热气腾腾的白雾,顶茬的二杠茸像珊瑚叉子,切片时能闻到淡淡的血腥气,当年给爷爷配肾亏方子,老药师特意叮嘱要含血茸,说是"血肉有情之品",现在养殖场虽多,但真正骨化前收的头茬茸,仍是稀罕物。
林下山参——趴货参 别把这种小参不当回事,它在行家眼里可是宝贝,拇指粗的参体蜷缩着,芦头带着螺旋纹,这是在红松林下熬了七八年的见证,前几年在集安收药,老药贩教我辨认参籽播种的痕迹——参棚要半阴半阳,土质得掺着腐殖土,这种参炖乌鸡,产后的娘们吃了比十全大补汤还管用。
穿地龙——鲜威灵仙 春天挖威灵仙最有意思,细根须像龙须面似的在土里钻,新鲜的根茎折断冒白浆,老中医说这是"祛风湿的急先锋",在柳河中药材市场见过晾晒的威灵仙,好货色要选筷子粗的,表皮发黑带细毛,煎水洗关节痛比西药贴膏强百倍,就是处理时要多漂洗几遍,不然麻舌头。
北五味子——山花椒 秋天进山最盼着摘五味子,藤蔓上挂着玛瑙串似的果子,正宗的北五味子皮薄肉厚,嚼着先酸后甜带苦涩,在敦化认识个朝鲜族阿妈,她腌的五味子酱能治慢性咳嗽,要认准暗红色的成熟果,青果子药效差三成,现在药店卖的多是烘干的,其实鲜用最好,泡水时像喝水果茶。
关苍术——枪头苗 端午节前后采挖的苍术最金贵,叶片卷成枪尖状的是地道品种,在临江市见过炮制现场,用米泔水浸透再文火炒焦,断面显出朱砂点才算合格,这味药最能燥湿健脾,梅雨天煎着喝,整个人都清爽,只是近些年野生资源少,很多改用茅苍术代替,药效总归差些意思。
这七味长白山本草,每样都带着山野的灵气,去年陪北京来的药商进山收药,他摸着刚挖的野山参直叹气:"机器检测不出泥土的脾气,仪器量不了日月的造化",确实,这些生于悬崖阴坡、长在腐木石缝里的药材,承载着东北山林的精气神,如今封山育林政策严了,想寻好药越来越难,且用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