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就没断过,隔壁工位的小王嗓子都咳哑了,保温杯里泡着罗汉果还是不见好,看着他捶胸顿足的样子,我突然想起老家舅舅常说的那句话:"咳嗽不是病,咳起来真要命",今天就跟大家唠唠,那些年藏在中药铺里的止咳秘诀。
咳嗽也分"寒热湿燥"四派系 老张头在小区门口开中药铺四十年了,他总说咳嗽就像脾气不同的孩子,得对症下药,有天半夜我急性喉炎发作,喉咙肿得像含了核桃,他给我配的射干麻黄汤当晚就见效,后来才知道,这属于"寒咳派"——遇冷风加重,痰液清稀像水泡,要用温热药驱寒。
去年闺蜜小芳中招的却是"热咳派",她咳得面红耳赤,黄痰黏得像胶水,咽喉肿痛,老张头开的桑菊饮加减方,鱼腥草、枇杷叶这些凉性药下去,三天就压住了火气,最有意思的当属赵叔家小孩,秋天干燥咳了半个月,老中医说是"燥咳派",用沙参麦冬汤滋阴润肺,还特别嘱咐要吃蒸梨子。
祖传药方大揭秘 说到止咳经典方,不得不提止嗽散,这个出自《医学心悟》的百年老方,就像个万能钥匙,对付各种杂症咳嗽,前阵子我妈晨练受凉咳嗽,我照方抓了荆芥、紫菀、百部这几味,5副药喝下来,早上打太极都带劲了,不过老师傅叮嘱,如果是黄痰就要加黄芩,怕冷就加桂枝,活学活用才是精髓。
有个快递小哥常年咳白痰,老张头给他开了三拗汤打底,又加了杏仁、茯苓健脾祛湿,结果两周不仅咳嗽好了,连多年便秘都顺带解决了,这让我想起《伤寒论》里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中药讲究的就是这种整体调理。
厨房里的止咳良药 别以为中药都是苦兮兮的汤药,我奶奶就常用食疗方,霜降后的柚子皮晒干存着,咳嗽时剪两片煮水,那股子清香能润到肺里,前些天邻居家小孩夜咳,我用蜂蜜腌了萝卜块,让他们睡前含着,第二天就说好多了,不过要记住,一岁内的娃可不能用蜂蜜,这是儿科医生特别强调的。
有次在药材市场看见新鲜的鱼腥草,老板说这是治肺热咳嗽的宝贝,回家焯水凉拌给上火的同事吃,果然比消炎药还管用,还有秋天的百合莲子羹,加点川贝粉,比药店买的止咳糖浆还受欢迎。
熬药那些门道 别看中药煎煮简单,里面学问可大了,表姐上次煎桂枝汤图省事,直接开水下药,结果药效大打折扣,老中医教我们:解表药要冷水浸泡,武火煮沸改文火;补益药得慢火细炖,有次我急着上班,把药汁熬干了半碗,老张头直摇头说浪费了好药材。
现在年轻人流行用养生壶煮中药,其实砂锅才是最佳拍档,上周给客户代煎药,特意借了阿姨家的粗陶药罐,那微微渗出的药香才够地道,不过实在没条件,不锈钢锅也能凑合,千万别用铁锅铝锅,这点千万记住。
避坑指南划重点 前几年网上疯传的"川贝蒸梨治百咳",害得办公室好几个同事延误病情,要我说,川贝适合阴虚燥咳,要是痰多湿重的人吃了,反而腻住脾胃,就像有次感冒后残余咳嗽,我自己瞎吃冰糖燕窝,结果咳得更缠绵,老中医说这是养阴留邪。
还有个常见误区:咳嗽久了就吃抗生素,楼下棋牌室王大爷动不动就吃头孢,结果把肠胃吃坏了,其实很多慢性咳嗽是过敏或胃食管反流引起的,乱用抗生素反而破坏体质,倒是社区医院推广的三伏贴,用白芥子敷穴位,便宜又管用。
写在最后: 这些年见识了不少咳嗽病例,最深的体会是中药治病就像绣花,急不得躁不得,上个月公司团建去登山,向导采了新鲜石斛给我们尝,那股草木清香至今难忘,说到底,与其生病了到处找偏方,不如平时养护好正气,毕竟《黄帝内经》早就说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才是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