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快尝这个!"表妹举着块琥珀色的蜜饯冲进厨房,"药店阿姨说这叫茯苓饼,湿气重的人当零食吃最好。"我咬了口,清甜里带着淡淡药香,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中药铺柜台后偷吃蜜饯的日子,那时候只觉得是普通零嘴,哪知道这小小的茯苓蜜饯里,藏着本活脱脱的养生药方大全。
茯苓这味药可真是个妙物,前年梅雨季我总感觉身子像泡在水缸里,早上起床眼皮肿得能遮住半截睫毛,老中医爷爷摸完脉,从布兜里掏出个油纸包:"每天拿几片煮水喝,比咖啡提神还不伤胃。"那白生生的块状药材在热水里转着圈,喝起来竟有股淡淡的草木香,后来才知道,《神农本草经》里早就给茯苓盖过章,说它"久服安魂养神",难怪古人把它称作"四时神药"。
要说茯苓最妙的吃法,还得数老药工们传下来的蜜饯方子,上礼拜去同仁堂,正赶上师傅们现做茯苓蜜饯,只见他们把茯苓打成细粉,掺着麦芽糖熬成琥珀色的糖浆,再浇在晾好的果脯上。"这比例可讲究啦",老师傅边搅动铜锅边说,"茯苓多了苦口,糖放多了又腻,得让药性顺着甜味往骨子里钻。"我站在蒸腾的热气里,忽然觉得这哪是做蜜饯,分明是在配一副香甜版的健脾祛湿方。
现在市面上的茯苓蜜饯花样可不少,前些天收到闺蜜寄来的养生包裹,里面有云南产的云苓蜜丁,还有配着陈皮的广式茯苓榄,我最爱的还是姑苏采芝斋的老手艺,他们用茯苓粉混着藕粉做芯,外头裹三层冰糖浆,咬破脆壳时"咔嚓"一声,恍惚听见江南雨巷里卖饴糖的梆子声,不过要论药效,还得数我们老家的土方子——把茯苓晒干磨粉,掺在新收的蜂蜜里,装进青瓷罐腌足九九八十一天,舀一勺冲温水,比奶茶店的桂花蜜饮滋润百倍。
去年陪老妈去中医院调理,发现很多上班族都在抓茯苓配方,隔壁工位的小王就常泡茯苓枸杞茶,他说天天对着电脑眼睛发涩,这茶既能明目又消水肿,我试了几天,果然下午不再犯困,小腿也不再浮肿得像灌了铅,有次煮银耳羹时顺手撒了点茯苓粉,没想到汤头立刻变得稠糯,连挑食的侄女都喝了两大碗。
最近迷上了自制茯苓蜜饯,周末去药材市场挑了块云南白茯苓,学着视频里的方法切成薄片,先用米酒浸泡去涩味,再文火慢熬到半透明,最后裹上熬好的枇杷蜜,第一锅因为火急烧焦了边,第二锅又拌得太稀不成形,直到第三锅才做出晶莹剔透的效果,装在玻璃罐里送邻居,大家都说比超市买的健康零嘴强多了。
不过吃茯苓也有讲究,有次贪嘴把整罐蜜饯当零食造了,结果半夜渴得爬起来三次,查资料才明白,茯苓虽好终究是药材,《本草纲目》里早写着要"适量久服",现在我家冰箱常备着茯苓蜜饯,但都是当作下午茶的点缀,配上几颗盐渍梅子,倒成了办公室里最受欢迎的养生小食。
前阵子整理老柜子,翻出奶奶留下的牛皮本药方册,在"健脾利湿"那页,赫然夹着片发黄的茯苓,墨迹晕染的批注写着:"蜜炙为引,小儿亦喜食",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的夏天,奶奶总在凉棚下晒药材,我蹲在旁边偷吃她藏在陶罐里的蜜饯,如今想来,那丝丝凉意或许就是茯苓在悄悄赶走暑湿。
这看似普通的小零嘴,其实装着部活灵活现的养生经,从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慈禧的茯苓霜,从药铺柜台后的试吃碟到ins风养生礼盒,茯苓蜜饯就像个穿越千年的甜蜜信使,下次要是感觉身体困重、舌苔发腻,不妨含颗茯苓蜜饯——毕竟这古老药方化作的甜意,可比十重滤镜的网红糕点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