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红豆汤里能放糖吗?"小时候每次嗓子疼,我妈总端来一碗暗红色的汤水,说是"去火的",后来我才知道,那锅子里翻滚的哪里是普通红豆,分明是写着"赤小豆"三个大字的中药材,原来咱们天天吃的豆子堆里,还藏着这么多中药界的"扫地僧"!
【赤小豆:祛湿界的隐藏高手】 要说药豆里的顶流,赤小豆必须拥有姓名,别瞅它和红豆长得像"双胞胎",细看可差多了——赤小豆身材细长,颜色暗红带点紫,煮熟了还是硬挺挺的,老中医常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这时候就要靠它出场,记得去年梅雨季,我整天手脚发沉像泡了水,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赤小豆,最妙的是它还能和鲤鱼搭档,煮成鲜香的消肿汤,既能解馋又能治病。
【黑豆:会走的"乌发丸"】 小时候总嫌黑豆粥卖相不好,黑乎乎的像中药,现在才明白,这黑珍珠可是会走的"乌发丸",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专门写过:"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前几天遇见个白发阿姨,每天雷打不动吃醋泡黑豆,半年后鬓角真冒出些黑茬,不过要提醒一句,黑豆虽好可不能贪嘴,它性子偏寒,煮粥时搭几颗红枣最妙。
【绿豆:夏日里的急救先锋】 要说国民度最高的药豆,非绿豆莫属,但很多人不知道,真正入药的绿豆要选"明绿豆",就是那种绿得发亮、颗粒饱满的,上个月邻居装修中毒,救护车没到前,他媳妇抓把绿豆熬出浓汤灌下去,到医院医生说这波操作给满分,不过要记住,绿豆清热靠的是"皮",煮汤时千万别把皮煮破,滚5分钟就得关火。
【黄豆:被低估的"田中之肉"】 超市里摆着的黄豆看着普通,其实是被严重低估的养生高手,中医说它"味甘性平",就像个温和的"调解员",以前坐月子的闺蜜,家里老人每天都要喝黄酒煮黄豆,现在科学发现,它含有的大豆异黄酮,简直就是天然雌激素,不过要避开那些转基因豆子,认准东北小黄豆最保险。
【扁豆:专治脾虚的"药膳担当"】 白扁豆绝对是药膳界的扛把子,记得有次采访粤式炖汤的老师傅,他说店里最受欢迎的就是扁豆薏米炖鸡,这白胖子看着温吞,却是健脾祛湿的高手,特别是炒过的扁豆,药性更温和,给小孩调理脾胃最合适,但千万要煮熟,生扁豆里的毒素可比土豆发芽厉害多了。
【刀豆:被遗忘的胃病克星】 菜市场里少见的刀豆,其实是老胃病的救星,这月牙般的豆荚,《本草备要》里记载能"温中下气,利肠胃",去年出差遇到位老中医,他治慢性胃炎就爱用刀豆配猪肚,不过新鲜刀豆有毒,必须炒熟透才能吃,建议买干品自己泡发更安心。
【淡豆豉:厨房里的"退烧将军"】 最后说个冷门的——淡豆豉,这发酵过的黑豆就像会变魔术,《伤寒论》里用它治外感发热,小时候发烧,奶奶总拿葱白淡豆豉汤当退烧药,不过现在药店买的多是加工货,要是能找到农家自制的,那效果才叫地道。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咱们祖宗真是把豆子玩明白了,这些躺在厨房罐子里的小东西,既是炒菜时的配角,又是治病时的主角,不过要提醒一句,药豆虽好也别乱吃,就像人参吃错也中毒,下次煮豆浆时不妨想想,手里这颗不起眼的豆子,可能已经穿越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