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身边朋友给孩子起名越来越"草本风",什么茯苓、白芷、紫苏......听得我直好奇这股中药名热潮咋刮起来的?翻了几天《本草纲目》总算搞明白,原来老祖宗早就在名字里藏了养生秘籍,现在倒成了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
要说中药入名这事,可不是现代人才玩的花样,古代医馆世家就有用药材命名的传统,比如扁鹊老家的"白芍堂"、李时珍后代开的"金银花诊所",这些名字听着就自带药香,仿佛隔着三条街都能闻到当归炖鸡汤的味道,不过真正让中药名出圈的,还得感谢近几年国潮复兴,某明星给孩子取名叫"百部",朋友圈立马掀起"你认得出孩子名字吗"的猜名游戏。
细数当下热门中药名,个个都带着故事,像"茯苓"就自带仙气,《淮南子》里说"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配上"雨桐""若轩"这类文艺姓,活脱脱从古风小说走出来的主角。"白芷"更妙,《楚辞》里"扈江离与辟芷兮"的典故,让这名字既有文人骚客的清高,又带着草药的治愈感,最绝的是"紫苏",光听发音就让人想起"紫气东来",配上"叶""南"这类姓氏,简直就是行走的诗词鉴赏。
不过要驾驭好中药名,可得避开几大雷区,首当其冲的就是谐音梗,"川芎"碰上姓刘的,开学第一天老师点名就得解释半天,更别说"蝉蜕"这种自带昆虫属性的名字,小时候没少被同学开玩笑,还有药效联想症,姓陈的爸妈要是给孩子取"陈皮",怕是逃不过"陈年老皮"的外号,最要命的是生僻字危机,《本草纲目》里那些"蟅虫""䗪虫",老师查字典都查不到。
说到配姓氏的讲究,那可是门大学问,木字旁的姓氏遇上"杜仲""桑枝",就像给名字镶了双雕花木框,而"黄连"这种苦口良药,最好别搭在"甘"姓后面,不然孩子写名字时总得解释"我不是真苦",最巧妙的要属"金银花"三字姓,拆开能当姐妹名,合起来又是道经典药方,这种操作简直堪称起名界的分子料理。
现在年轻父母玩出更多新花样,有人把药材功效写成诗当名字,防风"盼着孩子少生病,"远志"寄托求学期望,更绝的是组合玩法,"半夏+当归"组成"当夏归","茯苓+泽泻"变成"泻苓泽",这种CP式起名让吃瓜群众直呼"你们中医夫妻真会玩",不过也有翻车的,某宝妈给闺女取"决明子",结果幼儿园老师总喊"决明子茶来领加餐"。
要我说,这波中药取名热背后,其实是代际文化的暗战,老辈人讲究"贱名好养活",现在年轻人却要把《本草纲目》当取名字典,但仔细想想,从"狗剩"到"文竹",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祝福,就像古人用药材命名医馆,我们用本草寄托期许,说到底都是把美好愿景熬成一剂名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