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郊外踏青,发现田埂边上长满了一圈圈绿油油的"铜钱叶",正琢磨这是不是能吃的野菜,隔壁王婶挎着篮子过来:"傻丫头,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药草,晒干能换钱嘞!"她这一提,倒让我想起中医铺子里总能看到的车前草,原来这不起眼的野草大有乾坤。
【认准"铜钱叶" 别把毒药当宝贝】 车前草最显眼的就是它车轮状的叶片,老中医叫这"薏苡珠形",叶片表面有细细的绒毛,摸起来有点刺手,整株草高不过30公分,穗状花序直立着,像根狗尾巴草,但要记牢:只有叶片完整、根茎发白的嫩苗才入药,发黄枯萎的可不行,有些长得像的毒草,比如石龙芮,叶子虽然也圆但茎是中空的,千万要分清。
【从《神农本草经》到现代药房】 这草入药少说也有两三千年,古时候叫"芣苢",《诗经》里就有姑娘采芣苢的描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专门写过:"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现在中医院开方子,遇上小便不利、眼睛红肿、咳嗽痰多,准能见到它的影子,我邻居张大爷每到春天就攒着晒车前草,他说这是"不花钱的利尿剂"。
【晒干泡茶有讲究】 采回来的车前草要趁新鲜处理,先把黄叶烂叶择干净,用清水冲掉泥巴,记得别泡太久,晾晒最有门道:得选通风好的竹匾,早上十点后摊开,每隔两小时翻个面,晒到叶片一捏就碎,闻着有股淡淡的麦香才算成,收起来装进铁罐,放阴凉处能存大半年,泡茶时要揪一小撮,开水焖五分钟,汤色碧绿带点金黄,喝着微苦回甘。
【配伍禁忌要记牢】 老中医常说"单方气死名医",车前草单独用确实能治些小毛病,但要是调理慢性病,还得讲究搭配,比如配上蒲公英,专治尿路感染;搭着决明子,明目降火效果翻倍,不过孕妇要忌口,这草性寒容易滑胎,体质虚寒的人也别长期喝,免得伤脾胃,去年我们村老刘头天天拿它当茶喝,结果喝得脸色蜡黄住院,这就是教训。
【现代研究里的新发现】 别小看这土草药,实验室里发现它含熊果酸、黄酮类物质,消炎镇痛效果比阿司匹林还温和,北京某医院拿车前草提取物做临床试验,辅助治疗慢性肾炎效果显著,现在药店卖的"车前草颗粒",就是提取了有效成分,冲着喝方便得很,不过要说效果,还是新鲜采摘的野生货最地道。
【辨认采挖小贴士】 清明前后是采挖旺季,这时候药效最足,记住要挑向阳坡地的长势,阴沟里的容易带病菌,用小铲子连根挖起,根系要保留3厘米左右,回家路上铺张报纸,别让太阳直晒蔫了,实在懒得自己采,菜市场卖中草药的摊位也有干货卖,闻着清香不带霉味的就是好货。
这看似普通的野草,其实藏着整套养生智慧,不过再管用的草药也不是灵丹妙药,真有病痛还是要找大夫,就像王婶说的:"老天爷给的药,得顺着四时节气用,强求不得。"下次见着路边的车前草,您可知道该怎么伺候这位"草药界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