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这玩意儿真能吃?"三年前朋友捏着鼻子看我嚼鱼腥草时的表情,我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这种长在南方山沟里的野草,浑身带着鱼腥味的中药,曾经是我餐桌上的"禁忌品",如今却成了我家药箱里的常备将军,今天就带大家认识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养生高手——鱼腥草。
藏在深山的"臭"宝贝
在云南老家,老辈人管鱼腥草叫"折耳根",每年三四月春雨过后,山涧边就会冒出成片嫩白的茎杆,小时候跟着外婆采药,她总用镰刀贴着地皮削根,边挖边念叨:"要选叶子心形的,发紫的才是好货",刚挖出来的根茎带着泥土香,凑近闻确实有股说不出的腥气,但掐断时渗出的银白色汁液,在阳光下亮得跟珍珠似的。
《本草纲目》里记载这味药"叶有鱼腥气",李时珍老先生倒是实诚,不过现在科学发现,它含有的癸酰乙醛才是怪味源头,有意思的是,云贵川人家凉拌折耳根要放辣椒生抽,北方人涮火锅当青菜,而广东人拿它煲汤还要加瘦肉枸杞——同样的药材,吃法比川剧变脸还精彩。
从救命草到养生星
去年流感高发期,我亲眼见过邻居张婶用鱼腥草根煮水给发烧的孙子擦身。"这土方子管用",她边说边捞出煮得发软的根茎给我看,"下午烧就退了",其实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鱼腥草中的黄酮类物质确实有抗菌消炎作用,特别是对肺部感染效果显著。
在贵阳中医学院交流时,教授给我们看过份实验报告:用鱼腥草提取物培养肺炎球菌,6小时后菌落明显缩小,不过他们更看重的是其利尿成分,正在研发治疗尿路感染的新药,但最让我惊讶的是在肿瘤科的应用——配合化疗能减轻口腔炎症,这倒是古籍里没写过的。
厨房里的中药江湖
上周去重庆火锅店,发现菜单多了个"折耳根牛肉",滚烫的牛油锅里,裹满红油的根茎居然没了腥气,脆生生的口感像在吃植物版响铃卷,老板神秘地说:"这是我们找老中医配的秘方,加了甘草和陈皮"。
贵州同学教我做酸汤鱼时要放鲜鱼腥草,说这样汤头更清亮,她自己每周炖三次"三白汤":白茅根、白菊花、鱼腥草,说是去肝火祛痘的秘诀,不过最硬核的还是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猎人,直接生嚼根茎解渴,据说比功能饮料还提神。
这些坑千万别踩
前几年网上疯传鱼腥草致癌,吓得我妈把阳台种的全拔了,后来查论文才发现,罪魁祸首是马兜铃酸,而鱼腥草不含这个成分,但确实不能长期大量吃,就像人参吃多也上火,我表哥连着三个月每天凉拌折耳根,结果肠胃受不住住院了。
还有人拿干品泡茶喝到腹泻,其实是没去掉绒毛,老药师教过我诀窍:鲜根用糙米搓洗,干品要提前浸泡,虚寒体质的人更适合炖鸡汤,放几片生姜中和寒性,记住任何药材都有偏性,就像炒菜不放调料反而难吃。
前几天整理药柜,发现去年晒的鱼腥草已经泛黄,泡了根试味道,竟然比新鲜时多了点回甘,这大概就是中医说的"陈久者良"吧,从被嫌弃的野菜到实验室里的研究对象,这株小草用自己的方式证明:那些看起来古怪的东西,往往藏着惊人的生命力,下次去菜市场看到水灵灵的折耳根,不妨买一把回家试试,毕竟老祖宗吃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