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开了茵陈汤方子,回家却不会煎?"这是很多新手抓中药时的困扰,作为调理黄疸、湿气的经典方剂,茵陈汤的煎煮讲究可不少,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讲,从选药到火候的全套攻略,保你一次煎成功。
煎药前的准备工作
-
药材鉴别小技巧 拿到茵陈先看色:春季嫩苗应该是灰绿色带银白绒毛,秋天采收的老茵陈偏黄褐色,闻着有股特殊的清香,摸起来柔软不脆的才是好货,要是药店给的茵陈发潮有霉味,赶紧找柜台换货。
-
必备工具清单 • 砂锅/陶瓷锅(禁用铁锅铝锅) • 滤药袋(无纺布或纱布材质) • 计时器(手机闹钟也行) • 300ml量杯(控制加水量) • 长柄木勺(防烫专用)
浸泡环节暗藏玄机 很多人跳过浸泡直接煎,其实亏大了!茵陈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就像茶叶里的香气,不泡透根本析出不来,正确做法:
- 头煎用清水浸泡40分钟
- 二煎药材再泡20分钟 注意水温要控制在30℃左右,夏天可加点凉白开,泡过的茵陈会舒展成原来的两倍大,这时候再煎有效成分才能充分释放。
火候把控三大法则 老辈人说煎药要"文武火结合",具体怎么操作?记住这个口诀: • 头煎: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熬 • 二煎:全程保持微沸状态 • 特殊药材:先煎的石膏要单独煮半小时,后下的栀子在关火前5分钟投入
水量控制精准指南 加多少水最科学?按这个公式来: 头煎水量=药材体积×2(例:配好的药占半碗,加水到一碗) 二煎水量=药材平面齐平 举个实在例子: 假设医生开了30克茵陈+10克栀子+15克大黄,头煎加500ml水,二煎加300ml刚刚好,煎完后药液混合总量在400-500ml之间最合适。
过滤与保存的细节 煎好别急着倒药渣!先用滤网把药汁沥出来,再把药渣挤压出残存药液,保存时注意: • 当天煎当天喝,放冰箱别超24小时 • 冷藏后喝前要温热至37℃左右 • 用玻璃瓶装别用金属容器
特别提醒:大黄作为"将军药",久煎会破坏泻下成分,正确做法是其他药煎好前5分钟再下大黄,保证药效不流失。
常见误区避坑指南: × 用电磁炉快速煎药 → 破坏药物活性成分 × 中途加水 → 改用温水续煎 × 煎干后二次加水 → 整锅药废掉重来 √ 正确姿势:守着灶台看火候,定时搅拌防粘锅
最后划重点:煎药前记得把方子拍照发给医生确认,特别是网购药材时要注明"饮片",掌握这些窍门,在家也能煎出媲美药房的专业药汤,下次再有人问茵陈汤怎么煎,把这篇实战攻略甩给他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