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家的连翘晒得咋样了?"村口大槐树下,收购商老李扯着嗓子喊话。"急啥子!这不正筛灰呢吗?"老张头笑呵呵地扬了扬竹匾,金黄的连翘花随风飘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这样的场景,在豫西伏牛山腹地的栾川县,每到中药材采收季便日复一日地上演。
山沟里的"绿色银行" 栾川人与中药材的缘分,得从秦岭余脉的褶皱里说起,这里年均气温12.6℃,年降水量870毫米,森林覆盖率超83%,简直就是天然中药材培育基地,赤芍、连翘、柴胡、苍术......随便数数就有1400多种野生药材,人工种植的道地品种也有40多个,老辈人常说:"靠山吃山,药材就是咱山里人的绿色存折。"
收购季里的"晴雨表" 每年霜降前后,山里的热闹劲儿堪比过年,满载药材的三轮车在盘山公路上排成长龙,各乡镇的药材交易市场人声鼎沸,今年连翘鲜货收购价涨到每公斤9.5元,柴胡根茎更是冲到18元。"去年这时候才七块五,今年这行情......"药农老王掐着指头算账,脸上褶子都笑开了花。
产业链上的"连环扣" 这波涨价可不是天上掉馅饼,县里搞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见了真章——白云山药业提前三个月就签了保底收购协议,农技员隔三差五往地里跑,手把手教科学种植,更绝的是"趁鲜加工"车间直接建在田间地头,药农采收后两小时就能完成分拣、切片、烘干,药效损失少了,收购价自然水涨船高。
电商闯出的"新路子" 年轻人可不光守着传统渠道,90后药农小陈手机里装着六个电商平台,直播镜头往晾药场一怼:"家人们看这品相,正宗伏牛山连翘!"去年他通过抖音卖出30吨丹参,快递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县里还给配了冷链物流车,鲜药材发往全国不超过48小时,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藏在深山的"致富经" 别以为种药是件容易事,老药农都知道"三分种七分管"的道理,春季要防虫秋季要防涝,剪枝施肥全得赶时节,可如今有了新招数——无人机撒肥、智能监测土壤墒情、区块链溯源系统,最让年轻人心动的是"林下经济",在核桃林里套种苍术,既不耽误结果又能增收,一亩地多赚两千块。
乡村振兴的"药方子" 政府也没少操心,去年投入2300万建标准化种植基地,跟河南中医药大学搞产学研合作,就连村里的土专家都评上了"乡村药师"职称,更绝的是"以药促旅",搞起中药材采摘节,游客挖苍术、认养药田,体验炮制过程,带动周边民宿都住满了人。
眼下寒潮将至,药农们正抢抓最后晴好天气晾晒药材,老张家的院子里,刚收回的柴胡堆成小山,空气里飘着熟悉的药香。"往年愁销路,现在盼丰收",他吧嗒着旱烟感慨,山风掠过山坡,连翘枝条轻轻摇晃,仿佛在诉说着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