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药材种植收购火热进行中!今年种啥最赚钱?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6 0
A⁺AA⁻

"老张,你家那五亩林下参该起收了吧?"清晨的露水还没散尽,通化县快大茂镇的收购商老李已经踩着三轮车到了张大哥家的参田边,这样的场景在吉林的大山里每天都在上演,中药材种植收购的热闹劲儿,比东北大秧歌还带劲!

要说咱吉林的中药材,那可是全国药商眼里的香饽饽,长白山脚下的森林里,藏着千年的"中药基因库",人参、五味子、平贝母这些道地药材,就像咱东北的酸菜饺子一样,带着黑土地特有的"艮劲儿",今年开春,省里刚给种植户发了定心丸——新增2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补贴款直接打到卡里,连气象预警都专门给药田开"小灶"。

在靖宇县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电子屏上跳动的价格数字让人心跳加速,五年前还卖80块一斤的林下参,现在能翻着跟头涨到260元,老种植户王大姐掰着手指头算账:"去年种的玉竹,亩产1500斤,收购价每斤12块,除去成本净赚一万五。"不过她话锋一转:"今年大家都跟风种,价格怕是要坐过山车。"

其实懂行的种植户早就嗅到变化,白山市农科院的专家老刘透露,他们正在推广"轮作套种"新玩法:春天种人参,夏天套种细辛,秋天再补上党参。"就跟东北乱炖似的",老刘笑着说,"这样既养地又增收,一亩地能多挣两千块。"

收购商们也没闲着,延边州某药企的采购经理陈哥最近天天蹲在种植户家里。"现在收药材不看个头看'身份证'",他指着手机里的追溯系统,"农药残留超标?扫码就知道哪块地打的药。"这种变化让老实巴交的种植户们又喜又忧,喜的是优质优价,忧的是技术门槛越来越高。

在集安市清河镇,90后返乡创业的赵小龙搞起了"定制药田",他跟药厂签对赌协议:药厂提前订30亩淫羊藿,他按GAP标准种植,秋收时价格随行就市,但保证质量。"这就像给药材买保险",小赵算过账,虽然每亩成本增加300块,但收购价能高出市场价15%。

不过这行当也有坑,梅河口市有位李大哥去年信了"高价回收"的广告,种了十亩所谓的"珍稀药材",结果秋收时收购商人间蒸发。"不能光听收购商画大饼",省农业农村厅的技术员提醒道,"要看有没有合作社背书,最好签保底收购合同。"

眼下正是平贝母收获的季节,在柳河县的晾晒场上,雪白的贝母片铺成波浪,60岁的陈婶边干活边念叨:"以前种玉米挣不到钱,改种药材后,儿子在县城买了房。"她身后的货车上,"吉林道地药材"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晃眼。

专家预测,明年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可能突破150万亩,但要想持续赚钱,得跟上几个新趋势:搞有机认证的每斤多挣2块钱,种林下参的要学GPS定位防挖参机,还有直播带货的新门路——某宝主播一场就能卖掉2000斤烘干人参。

夜幕降临时,参乡的灯火次第亮起,冷库里码着待发的药材,电商屏幕上跳动着订单,合作社的记账本上写着新的分红方案,这片黑土地上,中药材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山里野生的灵芝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