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后台好多朋友都在问肠胃炎的事儿,这病说来就来,上吐下泻、胃疼腹胀,搞不好还得请假在家躺几天,其实咱们老祖宗对付肠胃问题可有一套了,今天就给大家聊聊那些年试过有效的中药方子。
先分清楚急性还是慢性 刚得肠胃炎时那种火烧火燎的难受劲,我深有体会,去年半夜突然胃绞痛,吐得天昏地暗,赶紧翻出家里常备的"急救方"——葛根芩连汤,这方子出自《伤寒论》,专门对付湿热型急性肠胃炎,抓一把葛根30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加上甘草6克,冷水浸泡半小时再煎煮,趁热喝下去,当天就能止泻,不过这方子偏寒,如果是受凉引起的腹泻可不适用啊。
慢性老胃病要慢慢养 我隔壁王叔就是典型例子,二十年老胃病吃西药效果不大,后来中医给他开了参苓白术散加减方,现在气色好多了,基础方是党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再加上山药、莲子肉各30克,砂仁6克(后下),这方子得像炖汤一样慢火熬,每天喝两次,特别适合吃完饭就胀气、大便不成形的情况,要注意砂仁千万别久煮,不然药效全跑光了。
寒热错杂最麻烦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明明不敢吃凉的却总上火?这种上热下寒的体质最头疼,上个月陪老妈看中医,大夫给她开了半夏泻心汤,法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再加上人参片、炙甘草,看着奇怪但效果真好,关键在黄连和干姜的搭配,一个清胃热一个暖肠道,正好应对这种冷热交替就闹肚子的情况,不过这方子讲究配比,建议大家别自己乱试。
食积引起的要消食导滞 过年时胡吃海喝导致的肠胃炎,推荐保和丸加减方,山楂、神曲、炒麦芽各15克,加上陈皮、茯苓、连翘,像煮酸梅汤一样煎好当茶喝,特别是小孩子积食发烧,用这个方子特别灵,记得山楂要用焦山楂,就是药店那种炒过的,消食力度翻倍,但要是拉得太厉害,得把山楂去掉,免得越导越泻。
脾胃虚寒要温补 办公室小刘常年手脚冰凉,喝口水都胀肚,中医说他这是脾阳虚,给开了理中汤加味,人参换成党参15克,干姜增加到10克,白术、炙甘草各9克,还加了两勺红糖,这汤药得温热喝,喝完胃里像敷了热毛巾,不过阴虚火旺的人千万别碰,会口干舌燥,可以搭着艾灸中脘穴,效果加倍。
说了这么多方子,必须提醒大家: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同样拉肚子有人是湿热有人是虚寒,就像去年张大爷把治湿热的方子给寒性体质的老伴喝,结果疼得更厉害,所以最好找中医师把脉后再用药,实在来不及就买中成药应急。
日常保养记住这几个窍门:早餐小米粥养胃,中午吃点姜丝护阳,晚上艾叶泡脚祛湿,冰箱里的西瓜、冷饮千万管住嘴,我每次贪凉必遭殃,现在我家常年备着炒薏米茶,又便宜又能祛湿,比饮料健康多了。
最后叨一句:中药不是速效救心丸,得连着喝三天才能见好,要是喝了药还高烧不退、便血不止,赶紧去医院别耽误,祝大家都有副铁打的肠胃,想吃火锅就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