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您要的黄芪饮片!刚炒制的,药香扑鼻!"在咸阳市秦都区某中药材市场,商户老李熟练地打包着订单,这个场景每天都在咸阳的大街小巷上演,而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交易,堆出了咸阳市中药饮片产业年产值超50亿元的"小目标",今天咱们就唠唠,这座离西安不远的三线小城,到底凭什么在中医药赛道闯出一片天?
▶️ 从"秦药"招牌到产业航母 咸阳人都知道,咱们脚底下埋着五千年的中药家底,太白山、关山山脉的野生药材资源,加上泾阳、乾县的药材种植基地,让"秦药"名号响当当,但真正让产业支棱起来的,还是近十年的"搞钱"操作。
2023年数据显示,咸阳全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超过4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步长制药、康惠制药这些行业龙头,把生产车间开到了咸阳高新区,更绝的是,当地药企抱团注册了"秦药"集体商标,相当于给产品盖了"咸阳认证"的钢印。
▶️ 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别以为咸阳只卖点原药材,在渭城区的医药产业园,我亲眼见过智能化生产线:药材经过净选、切制、炒制、烘干,全程数控温控,有家企业老板偷偷告诉我,他们给南方某知名中成药厂供货,光炒白术这道工序就细分出清炒、麸炒、土炒三种工艺,"配方保密,但工艺绝对标准化"。
产业链下游更有意思,咸阳人把中药饮片玩出了新花样:药膳汤包、养生茶包、中药面膜粉...我在抖音直播间看过"秦药"主播边熬阿胶糕边带货,评论区都在问"能不能医保报销",据说去年通过电商卖出的中药衍生品,销售额够买下半座太白山。
▶️ 政策红利喂饱产业链 不得不提咸阳市政府的"神助攻",2022年出台的《中医药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新建中药饮片企业,验收合格就奖200万;研发投入超营收5%的,所得税减按15%征收,更狠的是,当地把中药材种植纳入农业保险范畴,药农再也不怕"旱涝伤本"。
在旬邑县,我见过连片500亩的黄芩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算账:每亩黄芩年收益8000元,比种玉米翻三番,县里还派技术员驻点指导,"以前挖药材看天吃饭,现在手机APP能查土壤酸碱度"。
▶️ 老牌药企的新玩法 说到咸阳药企,不得不提"老字号"穆堂香,这家从明清传承下来的药铺,现在玩起了"国潮中药",他们开发的当归生姜红糖礼盒,成了年轻人痛经期的"救命礼盒";用西咸新区生产的纳米级中药饮片做的安神香囊,在小红书被疯抢。
更让我意外的是科研投入,某次参观海尔斯药业时,技术总监指着实验室说:"我们和陕科大合作培育的秦艽新品种,有效成分含量提高30%,明年就能量产。"这种把实验室成果搬到车间的速度,让很多沿海药企都眼红。
▶️ 暗流涌动的挑战 咸阳中药人的烦恼也不少,前阵子某企业出口的党参饮片被欧盟检出重金属超标,虽然最后证明是检测标准差异,但吓得外贸部门连夜整改,还有行业人士透露,目前70%的饮片企业仍在做贴牌代工,自有品牌溢价能力不足。
最扎心的是人才问题,某药企HR吐槽:"高薪挖来的药师,干两年就被北上广抢走。"不过好消息是,陕西中医药大学刚刚在咸阳校区增设了中药制药工程专业,首批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一空。
站在咸阳高新区的观景台上,远处塔吊林立,近处药香弥漫,这个曾经靠倒卖药材赚差价的小城,如今已形成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的完整闭环,当"秦药"遇上大健康风口,当传统炮制技艺撞上智能制造,或许正如某位老药工说的:"咱们这行啊,火候到了,自然药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