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中药的公司突然增多?这波操作背后藏着大生意!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最近朋友圈总刷到“某药企又收购了一家百年中药铺”的新闻,连卖凉茶的老牌企业都开始疯狂扫货中药材基地,这年头,连中药都成了资本眼里的香饽饽?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些收购中药的公司到底在打什么算盘,普通人又能从这波浪潮里瞅见啥机会。

政策红利+市场觉醒,中药成了新晋顶流

说白了,这波收购潮不是偶然,国家这几年连发文件力挺中药,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到各地补贴政策,明摆着要把“老祖宗的宝贝”抬上台面,光2023年,中药配方颗粒就被允许医保报销,这直接让相关企业营收蹭蹭涨,资本嗅觉比谁都灵,盯着政策吃饭的大佬们早就憋不住了。

再说市场端,疫情后大家对健康的关注空前高涨,年轻人保温杯里泡枸杞,中老年囤阿胶像囤白菜,连网红奶茶都推出“草本养生系列”,数据显示,2022年中药消费品类增速超30%,比传统西药猛多了,收购中药的公司等于直接拿下了“治未病”的风口票。

巨头扫货实录:有人买牌照,有人囤原料

华润三九花5个亿拿下皮炎平母公司,表面上看是扩大皮肤科产品线,实际人家盯的是对方手里的1200种中药批文,这些“通行证”够他们折腾十年新品研发,省下多少时间和成本?同仁堂更狠,直接承包了云南几个三七种植基地,把核心药材供应链攥自己手里,原料涨价也不怕,成本可控才是硬道理。

最有意思的是片仔癀的操作,这家靠“国家级绝密配方”称霸消肿市场的老字号,转头收购了几家做破壁饮片的新锐企业,老配方+新技术,直接打通年轻人市场,据说他们新款的便携药丸礼盒,在电商平台被抢到断货。

小公司怎么在巨头夹缝里捡漏?

看到这儿别慌,觉得小虾米没活路?错!贵州一家民营药企另辟蹊径,专门收购那些有特色单方但经营困难的小诊所,把散落民间的湿疹膏、止咳汤这类偏方整合成标准化产品,靠着“专病专治”在下沉市场杀出血路,人家不跟巨头拼规模,就玩垂直细分领域。

还有个狠人思路:做中药提取技术的二道贩子,某生物科技公司收购了几家倒闭的提取厂,把设备翻新后租给中小药企,既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又吃准了行业升级的技术刚需,现在靠收租金和技术服务费活得挺滋润。

小心!这些坑千万别踩

看着热闹,但收购中药的公司也有翻车案例,某上市药企花重金买了个百年老字号,结果发现对方核心配方早被离职的炒掉员工带走了,知识产权没保护好,现在官司缠身,还有企业盲目扩张,收购的二十家药店光改造装修就花了八个月,现金流差点没撑住。

更扎心的是文化冲突,某外资基金收购中药厂后,非要搞什么“末位淘汰制”,结果老药工集体罢工,熬药讲究火候分寸,机械化管理反而坏了规矩,最后不得不请回原班人马,管理费白烧了几百万。

普通人的机会藏在这些地方

别觉得这都是大佬的游戏,咱们也能蹭点汤喝,最近中药材价格坐过山车,三七从去年60块一斤飙到180,现在又跌到90,要是家里有亲戚种药材,不妨提醒他们别盲目扩种,盯着订单农业更稳妥。

想搞副业的可以盯紧电商,某宝上卖手工阿胶糕的小店,原材料从收购的山东小作坊直采,直播时现熬现卖,三个月就冲到类目前十,关键是把收购环节拍成短视频,观众看着放心,溢价自然就高。

尾声:中药出海才是真正的大蛋糕

说到底,这波国内收购只是前戏,真正赚大钱的都在布局海外市场,日本汉方药企偷偷收购中国罗汉果基地,韩国搞“太极人参”品牌狂揽东南亚市场,咱们的片仔癀已经打进越南药店,同仁堂在新加坡开的体验馆能现场配药,下次再听说某药企收购中药公司,不妨想想:这到底是在抢国内市场,还是在下一盘全球化的大棋?

中药行业的洗牌才刚开始,不管是巨头还是小商贩,能活下来的都得有点真本事,至于咱们这些看客,与其当吃瓜群众,不如早点琢磨怎么借着这股东风,给自己捞点实在的好处,毕竟风口来了,猪都会飞,人还能被时代甩下车吗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