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VS中成药,2023年哪个赛道更赚钱?深度拆解行业真相

一归堂 2025-05-04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最近总看见朋友圈在晒中药养生,楼下药房的中成药货架也摆得满满当当,这年头,到底做中药材生意赚钱还是卖中成药来钱快?"老李揉着太阳穴,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行业报告直犯嘀咕,这位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炮,最近被几个亲戚问得头大——表弟想倒腾人参,小舅子要代理中成药,连退休的老丈人都琢磨着炒点三七囤货。

市场体温计:谁在疯狂吸金? 打开国家药监局的数据,2022年中成药生产企业新增了237家,但同期中药材种植基地却以18%的速度在扩张,这组反差数据藏着大学问,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老陈家的当归生意做了三代,今年却把两个儿子派去跑中成药厂:"现在种当归不如直接卖当归饮片,但搞深加工的药企才是真大爷。"

政策风向标:看得见的手在布局 卫健委最新发布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里,藏着两个关键信号,对中药材是"建设30个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而给中成药的则是"每年力争推出10个以上中药创新药",这意味着什么?就像炒菜师傅手里攥着两把火——中药材烧的是产地溯源的小火慢炖,中成药则是研发创新的大火爆炒。

消费端变局:年轻人正在改写规则 95后小美在小红书开的"中药咖啡"账号突然爆红,用黄芪粉代替奶精的拿铁月销过万杯,但这波红利并没有惠及传统中成药企业,反而让中药材供应商赚得盆满钵满,更魔幻的是,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在直播间秒光,但买回去拆包装当收藏品的年轻人占比高达40%,这种"买而不用"的消费心态,正在重塑市场格局。

供应链暗战:从田间到柜台的生死时速 在云南文山,三七价格坐了三年过山车,2020年每公斤600元,2021年跌破200元,2022年又蹿回450元,这种剧烈波动让药企采购总监们集体失眠,反观中成药企业,片仔癀靠着国家级绝密配方稳坐钓鱼台,而某些新上市的中成药品种,光是临床实验数据就够折腾五年。

暴利迷局与隐形门槛 "你以为卖中药材就是躺着收钱?"做了十年西洋参贸易的老张苦笑,"去年冷库囤货的老板,有一半折在了仓储成本上。"确实,中药材看似门槛低,但要做大规模,从GAP种植认证到趁鲜加工,每个环节都是吞金兽,而中成药企业更像技术流玩家,光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就能刷掉一批中小厂商。

未来赛道:两头吃香的中间地带 聪明人已经开始布局"中药+"的跨界赛道,广州某药企推出的即食阿胶糕,把传统膏方做成零食,年销售额破亿;成都的中药茶饮连锁店,用罗汉果替代糖浆,三个月开出20家直营店,这些案例透露出重要信号:能融合中药材原料优势和中成药便捷特性的产品,正在开辟第三战场。

站在2023年的十字路口,中药材像是待开发的金矿,充满草根逆袭的传奇;中成药更像精密运转的印钞机,需要技术+资本的双重护盾,对于普通创业者,如果手握产地资源不妨深耕道地药材;要是有研发实力,不妨盯着中药改良型新药;至于中间商们,或许学学直播基地那些"现熬现卖"的套路,才是更稳妥的搞钱姿势,毕竟在这个万物皆可卷的时代,既要看得懂政策风向,也要接得住地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