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和没药是不是同一种药材?"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都哭笑不得——这俩货虽然名字里都带"药"字,但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东西!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对"同名不同命"的中药兄弟,看完这篇保准你再也不混淆!
来历大不同:一个是花间仙子,一个是树脂达人
先说最基础的身世背景,芍药可是正儿八经的"花二代",人家祖祖辈辈都在牡丹科当家花旦,开花时那叫一个姹紫嫣红,而没药呢?压根就是棵"流泪"的树!这货属于橄榄科,专门靠树干上渗出的树脂入药,活脱脱植物界的"伤疤修复师"。
记得去年去亳州药材市场,亲眼看见药商把白芍和没药摆在相邻柜台,白芍都是圆圆的切片,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粉白色,凑近还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花香,转头看没药,黑乎乎的小块像凝固的松脂,手指沾一点立刻沾得满手苦香,这反差也太大了!
性格迥异:一个温柔似水,一个刚烈如火
中医讲究"四气五味",这两位的性格简直南辕北辙,芍药性凉味甘酸,就像春日里的一阵微风,最擅长安抚肝火旺的暴脾气,特别是女性经期烦躁、两胁胀痛的时候,一杯白芍甘草汤下去,整个人都柔软下来。
反观没药,简直就是中药界的"烈火金刚"!这厮性辛温,带着浓烈的挥发油气味,专治那些顽固的瘀血肿痛,跌打损伤时用黄酒送服没药粉,那酸爽堪比喝高度白酒,但消腫效果绝对杠杠的,有次见师傅给骨折病人配药,没药、乳香、血竭三剑客往膏药里一加,病人当场疼得直咧嘴,师傅却说:"疼才对,这说明药力在攻瘀!"
战场完全不同:内科VS外科
这些年开养生号最大的收获,就是摸清了它们各自的"主场",芍药绝对是妇科圣手,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潮热,白勺+当归+熟地这三剑客出马,基本能搞定80%的妇科问题,还记得邻居王婶更年期冒虚汗,每天用芍药煮粥吃,半个月就见效。
没药则是外伤科的扛把子,小时候看武侠剧,大侠受伤总是敷着黑玉断续膏,其实现实里没药就是制作这类膏药的核心成员,更绝的是这货还能消炎,牙痛时候含颗没药丸,那钻心的疼都能缓解大半,不过千万别直接咬,当年我就尝过这苦头,舌头麻了整整一下午!
使用禁忌暗藏玄机
这里必须敲黑板划重点!芍药虽好,但脾胃虚寒的人要远离,否则拉肚子拉到怀疑人生,我自己就是典型例子,有年冬天贪嘴喝了芍药花茶,结果跑厕所跑到腿软。
没药更是个"暴脾气",孕妇见了要绕道走,高血压患者碰不得,最逗的是这货还不能久煎,熬中药时得等关火前5分钟再扔进去,否则有效成分全蒸发了,有次帮老中医抓药,看他掐着表放没药的样子,活像在煎牛排掌握火候!
鉴别秘诀:看颜色闻味道
教大家两个傻瓜式鉴别法:
- 泡水实验:芍药片泡水会变软发黏,水色淡黄;没药入水会浮起一层油膜,水变浑浊带金丝
- 火烧测试:芍药燃烧有草本清香,灰烬松散;没药燃烧冒浓烟,气味刺鼻像烧塑料
上个月收了个快递,买家把白芍当成没药泡脚,结果脚越泡越痒,后来才知道这姑娘宫寒严重,用性凉的白芍泡脚简直是雪上加霜,所以说啊,长得像不如用对路,吃药这事真不能靠脸!
现代研究的新发现
现在科学这么发达,倒是挖出不少新料,芍药里的芍药苷能调节免疫系统,医美圈拿它做抗炎成分,某大牌精华液就打着这个旗号卖天价,没药更绝,德国研究表明它含有的倍半萜类物质,抗结核效果堪比一线药物,这下中药西药算是殊途同归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实验室数据看看就好,去年诊所来了位阿姨,非要用进口结核药代替没药配方,结果吃了两周就开始恶心脱发,最后还是老老实实搭配中药调理,这才稳住病情,所以说老祖宗的经验不是白给的,该守的传统还得守住。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个段子:说有个中医学徒把芍药和没药搞混了,师父罚他嚼两者区别,结果小伙子嚼完白芍面露微笑,啃完没药直接辣哭,从此再也没弄错过!虽然做法不提倡,但足以说明两者差异有多明显,总之记住,名字带"药"不一定是一家子,就像双胞胎还有性格差异呢,更何况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种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