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隔壁工位小王裹着厚外套还在瑟瑟发抖,而我刚泡完菊花茶的同事却热得脱外套——同样是"伤风",有人怕冷有人怕热,这时候要是随便喝中药调理,搞不好反而加重症状!
老祖宗留下的伤风中药讲究可多了,今天就带大家看看中医怎么对症下药,先记住这个总原则:风寒感冒要散寒,风热感冒得清热,夹湿的话还得祛湿,就像做菜讲究火候,治伤风也得辨清体质。
风寒型伤风:生姜才是隐藏高手
上次我妈视频连线时,看我擤着鼻涕直喊浑身发冷,立马让我煮红糖姜水,别小看这几片丑丑的生姜,它可是风寒感冒的"急先锋",记得要选老姜,切成薄片加红糖煮十分钟,趁热喝下去,再捂上厚被子发汗,寒气顺着毛孔就跑出来了。
要是嫌姜水辣嗓子,可以升级成"葱姜蒜三侠汤",大葱白连须切段,大蒜拍碎,加上姜片一起煮,喝完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暖洋洋的,不过要注意,如果开始喉咙痛、冒黄痰,说明寒气已经化热,这时候再喝姜汤就像火上浇油了。
风热型伤风:金银花薄荷最懂你
上个月我去植物园踩完单车,晒得头皮发烫,回家就开始鼻塞咽痛,这种典型的风热感冒,就得请出清凉军团,抓一把金银花、薄荷叶,再加点菊花,开水冲泡后当茶饮,这三味药草就像随身携带的小风扇,能快速给身体降温。
有个小窍门:风热感冒初期,用鲜鱼腥草煮水效果特别好,菜市场买一把带根的,清水烧开后转小火煮五分钟,那股独特的气味虽然冲鼻子,但喝下去真的能感觉到咽喉肿痛在缓解,不过胃寒的人要少喝,加点红枣中和就行。
暑湿型伤风:藿香正气的正确打开方式
南方回南天那种黏糊糊的伤风最难受,头重脚轻像顶着个西瓜,这时候就得请出藿香正气液,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把藿香、佩兰、苍术这三味药各抓5克,煮沸后代茶饮,比中成药更对症,特别是吹空调受凉又喝冰饮导致的"阴暑",这种配方能巧妙化解体内湿气。
记得去年暑假我去重庆旅游,导游特意提醒每天用荷叶煮水喝,后来查资料发现,荷叶不仅能解暑,还能升发清阳,对湿热交织的伤风特别管用,不过孕妇和体虚老人要慎用,毕竟祛湿过度会伤正气。
虚实夹杂型:黄芪防风的经典组合
有些朋友明明没受凉,却经常反复感冒,这类人多半属于表虚不固,中医有个经典方子叫玉屏风散,只用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我同事坚持喝了两个月,以前秋天必感冒三次,今年居然平安度过,不过这个方子要煎煮半小时以上,上班族可以用保温杯焖泡,但效果会打折扣。
对于老人和孩子这种特殊群体,推荐用太子参代替黄芪,上周去邻居家送感冒茶,他们家小孩总踢被子,奶奶就在防风粥里加太子参,既补气又不上火,不过小孩子剂量要减半,煮粥时放两三片参就够了。
药食同源:厨房里的伤风良方
其实很多家常食材就是天然中药,比如风寒初起,用香菜根加淡豆豉煮水,比姜汤更容易入口,风热咳嗽时,冰糖炖雪梨里加川贝母粉,润肺效果加倍,我最爱吃外婆做的紫苏炒蛋,她说紫苏叶能解表散寒,特别适合淋雨后的应急处理。
不过要特别注意,有些食物会降低药效,服中药期间千万别吃萝卜,它会让补气药材失效;也不要喝浓茶,茶叶里的鞣酸会影响药物吸收,去年我喝中药时偷吃螃蟹,结果腹泻三天,中医说海鲜的寒性会把药力都带走。
现在市面上的伤风中药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要记住: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就像钥匙开锁,得找准那把对的钥匙,下次感冒别急着往药店跑,先观察自己是冷是热,是干咳还是痰多,对着镜子看看舌头颜色,这些小细节都是辨证的关键,实在拿不准,带着这些观察记录去看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