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这种黄花能入药?"上周回老家,看见田埂上成片开着的黄蜀葵花,隔壁王婶随手摘下几朵说:"这花晒干能治嗓子疼,我们祖辈都这么用!"没想到这不起眼的野花竟是本草纲目里记载的中药材,今天带大家认识这个被低估的中药宝藏——黄蜀葵。
田间地头的"天然抗生素"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黄蜀葵有个接地气的俗名叫"野棉花",每年夏秋之交,它两米多高的茎秆顶着金黄的大花,像小太阳似的立在田边,老辈人都知道,被蜜蜂蛰了摘片叶子揉出汁敷上,肿包很快就消下去,村里小孩上火喉咙痛,大人们会摘刚开的雄花煮水,加点冰糖,喝两次准好。
典籍里的千年智慧 翻开《中华本草》,黄蜀葵可是正儿八经的药材,它的根、茎、叶、花、种子都能入药,最珍贵的当属还未完全开放的花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道:"(黄蜀葵)性寒味甘,主治热毒下痢,润燥通便",现在研究发现,它含有的黏液质能保护胃黏膜,比某些胃药还管用。
现代人的养生新宠 别以为黄蜀葵只能治病,现在城里人都拿它做食疗,开花前采收的嫩苗焯水凉拌,脆生生的带着植物清香;成熟的种子炒熟磨粉,冲杯黄蜀葵豆浆,滋阴润肺效果一流,去年我在杭州中药材市场看到,优质黄蜀葵花茶卖到八十块一斤,说是对付慢性咽炎的利器。
医生不会明说的用法 老中医教我个秘方:黄蜀葵花瓣晒干后装枕头,对颈椎病引起的头晕特别有效,临床研究表明,它含有的树脂类物质能扩张血管,高血压患者每天用3克泡茶,辅助降压还不伤肝,不过要注意,体质虚寒的人要少吃,孕妇更要忌口。
辨别真假有窍门 市面上有用同属植物冒充的情况,记住三个特征:正宗黄蜀葵花瓣基部有深红晕斑,茎髓掰开是海绵状的,种子呈三角肾形,买的时候闻闻气味,真品有股淡淡的青草香,掺假的会有刺鼻味,最好选带着霜降痕迹的,药效最佳。
种植养护全攻略 想自己种的话,清明前后播籽最好,这植物泼辣得很,房前屋后随便种,关键要勤浇水,开花时记得摘掉雄蕊,否则花粉沾到花瓣影响品质,采收要在清晨露水未干时,用竹篓装着铺棉布,避免挤压损伤。
古今结合的新应用 现代医学发现,黄蜀葵提取物能抑制幽门螺杆菌,某知名胃药就添加了这个成分,化妆品行业也盯上了它,黄蜀葵多糖做成的面膜,保湿效果比玻尿酸还持久,不过最神奇的是用在糖尿病足上,捣烂的叶子外敷能促进伤口愈合。
食用禁忌要记牢 虽然好处多多,但服用时讲究"三不"原则:不与寒凉食物同食,比如空心菜、冷饮;不长期连续服用超过两周;不超量,每天鲜品不超过50克,特别是做过胆囊手术的人,吃多了可能引起腹泻。
保存方法有诀窍 新鲜采收的黄蜀葵要摊开阴干,千万不能暴晒,存的时候裹上纸巾防潮,放在陶罐里最合适,要是量大可以冷冻,但要先用沸水烫三十秒定色,注意别和当归、黄芪混放,免得串味影响药效。
文化里的黄蜀葵 古人给黄蜀葵起了不少雅称,"侧金盏"、"宫灯花"说的都是它,宋代诗人杨万里专门写过:"黄葵朵朵傍墙生,不趁春光自晓晴",赞叹它不争而自芳的品格,在有些地方,结婚新房要摆黄蜀葵,寓意夫妻和睦。
下次经过乡间小路,不妨仔细看看这种平凡又珍贵的植物,它不像人参灵芝那般昂贵,却默默守护着普通人的健康,不过要提醒的是,中药讲究辨证施治,使用前最好咨询中医师,你家附近有没有这种"路边黄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