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就没断过,隔壁工位小王裹着厚外套还在打哆嗦,后座的李姐纸巾擦得鼻子通红,连平时身体倍儿棒的张哥都忍不住念叨"这茬流感真要命",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留下对付感冒的妙招,不用打针吃药,厨房里几味药材就能搞定!
泡脚祛寒:脚底像踩着小火炉 前天去菜市场碰见王婶,她神秘兮兮塞给我个方子:"艾叶+生姜煮水泡脚,泡完头也不沉了,鼻子也通气了!"回家试了次才知道什么叫透汗淋漓的爽快,抓一把艾叶(药店买的那种干艾叶就行),切三片老姜,开水冲泡后等水温降到40度左右,泡到小腿肚发红最好,注意泡完要立马擦干穿袜子,别着凉,特别是手脚冰凉的朋友,泡完就像给身体装了个小太阳。
敷贴大椎:后背发烫有玄机 中医说的大椎穴就在脖子后边凸起的骨头下面,这里是风寒入侵的"哨卡",去年流感高发期,我们小区陈医生教了个土办法:用大蒜捣成泥,兑点温水调成糊,睡前抹在胶带上贴大椎穴,刚开始觉得火辣辣的,但第二天起来鼻塞真的轻了大半,怕蒜味的可以用生姜汁代替,不过效果稍微弱些,记得贴2小时就撕掉,皮肤敏感的要先试敏。
蒸汽熏鼻:厨房里的天然雾化器 我妈每次感冒必搬出她的"秘密武器"——葱白豆豉水,做法特别简单:大葱白连须切段,淡豆豉抓一把,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焖5分钟,关火趁着热气熏鼻子,注意别烫着,距离水面20厘米左右最佳,熏到额头微微出汗时,拿干毛巾把汗擦干净,喝杯温开水,这招对初期流清鼻涕特别管用,熏完鼻腔通畅得像刚洗过澡的水管。
穴位按摩:手指按压胜过吃药 前阵子带侄女看中医,老大夫教了套"感冒推拿操",拇指推眉棱骨(眉毛上方)30下,中指揉按迎香穴(鼻翼两侧)各20圈,再用食指关节刮拭风池穴(后脖颈凹陷处),整套做下来大约5分钟,做完立刻感觉脑袋清醒不少,重点要喝温水补充津液,别做完按摩又去吹空调。
药膳热敷:古法今用的暖身法宝 外婆留下的粗布药包最近又派上用场,装半斤炒过的粗盐,掺两勺丁香、肉桂粉末,微波炉加热2分钟就是现成的热敷袋,看电视时敷在胸口或后背,温热感能持续半小时,注意温度别太高,隔着衣服敷更安全,家里没有材料的,用炒热的黄沙装布袋也有类似效果。
特别提醒:这些外治法更适合感冒初期(打喷嚏、流清涕阶段),如果发烧超过38.5℃或者黄痰咳嗽,还是要去看医生,孕妇、高血压患者尝试前最好咨询中医师,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
上周邻居家孩子半夜发烧,用艾叶水泡澡后出了身透汗,早上就退烧了,当然不是说这些方法能包治百病,但至少能让我们在感冒初期多些应对选择,就像老话说的"是药三分毒",能用物理方法解决的小毛病,何必急着往肚子里塞药呢?下次感冒不妨试试这些祖传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