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陕西中药材种植基地,秦岭脚下的绿色银行

一归堂 2025-05-05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最近总听朋友念叨"身体要调理",我这才知道原来身边藏着个"百草园",前几天专门跑了趟陕南,在秦岭褶皱里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转了一圈,好家伙,漫山遍野的草药香把衬衫都腌入味了!

靠山吃山的千年生意

陕西这地方种药材可不是新鲜事,老辈人常说"秦岭无闲草",太白山、子午岭这些深山老林里,历代药农都在石头缝里寻宝,现在可不一样了,从汉中到商洛,整片整片的山坡都成了规规矩矩的药材田,在铜川宜君县的黄芪种植基地,58岁的老张蹲在地头扒拉泥土:"以前挖野生黄芪要钻老林,现在咱家20亩地种的比野生还壮实。"

确实震撼,成片的黄色小花像给山坡铺了层金色地毯,老张掰断根茎让我尝,当真入口甘甜,他说现在种黄芪讲究"仿野生",不用化肥农药,地里还套种着小米和豆类当绿肥,这种"半野生"环境下长的黄芪,价格能比普通药材高出两三倍。

藏在深山的"药材超市"

往汉中走才发现,原来陕西药材种类这么多,在略阳县的杜仲种植园,树皮折断露出的银白色胶丝能拉老长;留坝的猪苓菌核像块块黑色生姜;镇坪的黄连苗正在遮阳棚下吐新绿......当地药农学会跟我报菜名:"西秦艽、山茱萸、丹参、元胡",光秦巴山区就有170多种道地药材。

最绝的是商洛的"林下经济",在柞水县的林场里,板栗树下种着苍术,核桃林里套着连翘,林业局的老王说:"这些耐阴药材就像森林的员工,不占地还能改良土壤。"看着阳光透过树冠在药材叶上跳跃,突然明白什么叫"靠山吃山不吃山"。

科技种田的新玩法

别以为种药材还是镰刀锄头的老黄历,在咸阳的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无人机正在给黄芩田撒营养液,技术员小陈掏出手机演示:"打开APP就能看墒情,滴灌系统自动浇水。"他们还在试验"药材轮作",今年种柴胡的地,明年改种桔梗,专门研发的水肥一体机能让肥料利用率提到80%。

更有意思的是杨凌的组培实验室,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正盯着培养皿:"这是秦艽的脱毒苗,1株能繁殖10万棵。"旁边冷库里存着上千种药材种子,像中药界的"诺亚方舟",听说他们最近破解了太白米(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人工繁育技术,以后老百姓不用冒险进山采药了。

从地头到世界的产业链

在安康高新区的物流中心,工人们正把封装好的"秦药"集装箱往货车上搬,这批重达20吨的绞股蓝茶和丹参提取物,三天后会出现在纽约的保健品货架上,本地企业还玩出新花样:把黄芪切片当茶包,开发出杜仲雄花茶,甚至用黄精做能量棒。

最让我意外的是中药材旅游,在宝鸡凤县的药王谷景区,游客既能认草药、采药茶,还能体验古法炮制,景区老板说:"很多人专程带孩子来认识中草药,周末一天能有上千人。"看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永不过时。

藏在药材里的生意经

回西安路上,药材贩子老李的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种药材比打工强,1亩黄芩年收入抵得上3亩玉米。"他手机里加着几十个收购商,最近正跟韩国客商谈柴胡出口,不过他也发愁:"就怕跟风种植,去年玄参价跌得厉害。"

其实陕西早就在下一盘大棋,省里出台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建5个万亩基地,还搞起了"秦药"地理标志认证,在渭南的药材交易市场,电子大屏上滚动着全国各产地的实时价格,戴着草帽的药农们边看手机边讨价还价,这画面莫名有点科幻。

站在秦岭北麓的观景台往下看,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黄芩、连翘、桔梗组成彩色拼图,山风吹过,药香混着泥土味扑面而来,突然想起老张说的:"咱们陕西人守着金山银山,现在终于学会正经挖矿了。"只不过这次挖的不是矿产,是能让中国人活得更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