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在后台问我要黄脚鸡的中药图片,还说这种草药在老家田埂上随便挖,作为一个在山里采过药、跟着老中医学过辨药的"半个行家",今天必须给大家好好唠唠这个宝贝——不过先说清楚,看完文章可别急着往自家菜园子里薅,真家伙长什么样得仔细瞅!
黄脚鸡到底是个啥?别被名字骗了!
第一次听说"黄脚鸡"是在外婆家,那年暑假我去山里采蘑菇,隔壁王婶拎着个沾满泥巴的草根过来,神秘兮兮地说:"小娃子见识见,这就是治跌打损伤的黄脚鸡!"我盯着她手里那个长得像鸡爪子的根茎,黄色的表皮上全是泥土,活脱脱像个刚刨出来的土山药。
后来跟着村里老药师进山,才发现真正的黄脚鸡长在向阳坡地上,这草春天抽芽时只有手指高,细碎的绿叶托着米粒大的小黄花,不凑近看根本注意不到,倒是地下的块根最有特色——形状弯弯扭扭像龙须,外皮金黄带褐色斑点,掰开后断面能看见星星点点的油室,老师傅说这是判断年份的重要标志。
现在网上搜"黄脚鸡中药图片",十有八九都是错图,正宗的黄脚鸡晒干后会卷成蜗牛壳状,表面有蜂窝状小孔,泡水后会泛起淡金色光晕,上次我在药店见到包装精美的"黄脚鸡饮片",要不是闻着那股特有的辛香,差点以为是卖错了货。
山里人的救命仙草,城里人当盆栽?
别看黄脚鸡长相普通,在云贵川的深山里可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急救箱",去年清明回乡扫墓,正好碰上表叔摔伤了腰,只见他让表弟去屋后挖了三株黄脚鸡,拿瓦片刮掉泥,和着白酒捣成糊状敷在伤处,当时我还纳闷这土方法管用吗?结果三天后表叔就能拄拐下地了。
最绝的是村里张奶奶的秘方:新鲜黄脚鸡切段,裹上糯米粉油炸,说是能治陈年风湿,有次我跟着试吃,外酥里嫩带着甘草香,谁能想到这竟是中药?不过老人们叮嘱,野生黄脚鸡要五年以上的老根才有药效,那些细弱的新根只能炖汤当野菜。
现在有些城里人把黄脚鸡当多肉植物养,淘宝上卖的"黄脚鸡盆栽"其实都是改良品种,真正的药用黄脚鸡对生长环境挑剔得很,必须长在红土和砂岩混合的坡地,旁边要有野槐树遮阴,开春还得防着野猪来拱根。
这些"亲戚"长得像,但千万别搞混!
前年我在药材市场见到个搞笑事:有个大哥拿着"黄脚鸡"图片来找货,摊主摸出一堆黄芩说他找对了,其实两者根本不是一个科属!黄芩是唇形科的直立草本,叶子对生有锯齿;而黄脚鸡属于鸢尾科,叶子轮生像韭菜,开花时像迷你版蝴蝶兰。
更危险的是断肠草!有些山区的黄脚鸡会和断肠草混生,两者块根颜色相近,但断肠草断面是惨白色,闻着有刺鼻的杏仁味,2019年贵州就发生过游客误采中毒事件,所以采药切记"认不准不挖,挖了不尝"。
现在人工种植的黄脚鸡开始推广,但老药农说大棚种的药效减半,就像野生菌和养殖菌的区别,真正懂行的还是会年年进山寻野生货,辨别窍门是看根须:野生黄脚鸡的根须细密如发丝,人工种植的则比较粗壮。
从祛疤秘方到网红茶饮,千年老药翻红
小时候磕破膝盖,奶奶总是嚼碎黄脚鸡根茎给我敷伤口,现在才知道这土法子有科学依据——黄脚鸡含有的独特皂苷成分能促进组织再生,镇上卫生所把这个方法改良成药膏,居然申请了专利。
最让我惊讶的是,去年同学聚会发现有人在喝"黄脚鸡养生茶",打听才知道是某直播间推荐的配方:黄脚鸡切片配枸杞菊花,号称能明目降火,虽然有点哭笑不得,但架不住年轻人追捧,现在中药材店的黄脚鸡销量翻了好几倍。
不过老中医们直摇头:黄脚鸡性温味辛,本来就适合寒湿体质的人,那些跟风买的小年轻很多是阴虚火旺,喝出痘痘来找医生的大有人在,所以说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可不是随便泡水喝就能养生的。
想挖黄脚鸡?先学会这些保命技巧!
上个月陪驴友进山拍药材纪录片,刚下过雨的山路滑得跟冰面似的,老向导反复交代:挖黄脚鸡要穿高帮胶鞋,这玩意儿喜欢长在陡坡碎石缝里,我们跟着他爬了三个小时,只找到两株符合条件的,根须还被松鼠啃过半边。
清洗黄脚鸡也有门道:不能用洗洁精,得用溪水冲掉泥沙,晒干时更要避开午时烈日,不然药效成分会被烤走,村里八十岁的刘大爷有个绝招:把鲜根埋进竹筒饭里焖熟,说是能锁住药性,不过这种做法现在年轻人都不会了。
最扎心的是,由于过度采挖,真正的野生黄脚鸡越来越难找,去年我家后山那片风水宝地,蹲了两天才挖到三株拇指粗的,现在政府已经在主要产区设了保护牌,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扫荡式"采挖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个趣事:去年带外地朋友进山认药,这哥们指着蒲公英说是"黄色小菊花",看见商陆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