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药箱时发现两盒枸杞表面长了绿毛,吓得我赶紧翻出其他中药材检查,作为常年囤药养生的"老中医迷",今天必须和大家聊聊哪些中药最容易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以及正确的保存秘诀。
根茎类药材:厨房里的"霉变高危户" 像天麻、党参、当归这些根茎类中药,简直就是霉菌的"最爱",去年泡药酒剩下的半截当归,我明明用保鲜膜包着放在柜子里,结果三个月没看就长出了白毛,这类药材本身含大量淀粉和糖分,加上切片后的切面容易吸潮,梅雨季节要是忘记放干燥剂,分分钟就能看见绿色绒毛。
特别要注意的是切片后的西洋参和人参,有次邻居阿姨送的野山参,她用报纸裹着放在铁皮盒里,结果整个盒子内壁都结满了黄褐色的霉斑,现在我都劝身边朋友,贵重药材千万别用报纸包,至少要套两层密封袋。
花类药材:颜值越高越金贵 金银花、杭白菊这些看着漂亮的花类药材,其实是发霉界的"颜控杀手",去年在药店买的散装菊花,店家随手用牛皮纸袋装着,夏天出差半个月回来,整袋花都黏在一起发霉了,后来才知道,花类药材特别怕挤压,花瓣破损后会加速霉变。
更坑的是有些商家为了卖相好,会给玫瑰花、茉莉花喷保湿剂,我朋友买的盆栽茉莉花茶,拆开塑封膜就有股酸味,仔细一看花瓣背面全是细密的白点,现在买花类药材,我都会闻着有没有刺鼻的化学味,有的话直接pass。
果实类药材:甜蜜的负担 枸杞、桂圆、陈皮这些果品类,堪称中药界的"甜食担当",有次贪便宜买了十斤宁夏枸杞,商家用大编织袋装着,结果底部那层全粘在了一起,摸起来湿漉漉的,后来才知道枸杞含糖量高达40%,遇到高温高湿环境,三天就能长出黑霉。
陈皮也不能大意,前年在菜市场买的新会陈皮,摊主说晒足三年其实都是骗人的,拿回家不到一个月,表皮就开始长白毛,掰开里面已经软烂发黑,现在学聪明了,买陈皮专挑带包装的,还要看橘白比是否清晰。
动物类药材:最娇贵的"贵族" 鹿茸、蛤蚧、蕲蛇这些动物类中药,简直是发霉界的"VIP",前几年收的老友送的鹿茸片,用蜡纸包着放在陶瓷罐里,结果罐底积了厚厚一层白色菌丝,现在存放动物药材,我都要放几颗樟脑丸,再裹上保鲜膜冷冻。
最吓人的是见过有人把海马泡在高度白酒里"防腐",结果酒瓶没拧紧,三个月后整瓶酒都浑浊发臭,其实动物类药材最怕闷着,应该用透气的布袋装好,挂在阴凉通风处,反而比密封更安全。
膏方类制剂:隐形发霉冠军 阿胶糕、龟苓膏这些中成药制品,看起来硬邦邦其实最容易发霉,同事送的手工阿胶糕,用铁盒装着看着挺讲究,结果有一次出差忘放冰箱,回来发现表面浮着一层彩色霉斑,现在收到这类礼物,我都是立即分装冷冻。
特别是南方回南天,膏方表面会结出水珠,这时候千万别用手摸,有个教训就是我妈擦掉水珠后没封口,第二天整块膏体就膨胀发酵了,记住这类药品开封后要么放冰箱,要么每天检查是否返潮。
防霉妙招大公开
- 玻璃罐+食品干燥剂:所有药材分装到带橡胶圈的玻璃罐,扔几包硅胶干燥剂,比真空袋更靠谱
- 冰箱冷藏法:珍贵药材如虫草、燕窝,用密封盒装好冻一层再冷藏,能延长半年保质期
- 太阳浴疗法:每年春秋两季选晴天,把药材摊在竹匾里晒3小时,注意别暴晒变色
- 花椒防虫法:装药材的布袋里放几粒花椒,既能防潮又能驱甲虫
- 酒精擦拭法:发现轻微霉斑立即用棉签蘸75度酒精擦拭,晾干后单独存放观察
最后说个血泪教训:去年在旅游区买的"古法炮制"中药粉,摊主信誓旦旦说纯天然无添加,结果带回家用了半个月,从罐底冒出蓝绿色霉斑,所以买散装药材千万要谨慎,优先选独立小包装,生产日期超过6个月的慎买。
建议大家每月初一检查药箱,用手机拍下药材状态建档案,发现任何异味、变色、发粘的情况,宁可扔掉也别心疼,毕竟吃药是为了养生,吃发霉中药反而伤身,这账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