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妈,你家娃又打喷嚏了?"楼下王阿姨抱着半岁大的孙子,看着我家正揉鼻子的女儿,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听到类似问候了,换季时分幼儿园仿佛成了感冒传染站,当妈的都练就了"听声辨症状"的本事,其实很多宝妈不知道,对付小儿感冒,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妙方比抗生素管用多了!
娃反复感冒不是体质差,是护理没到位 每次看到朋友圈晒孩子吊瓶的照片,我都忍不住揪心,上周五接女儿放学时,她同学小宝正在诊所哭得撕心裂肺,额头上贴着退热贴,手里还攥着半融化的退烧药,这场景让我想起三年前,大宝乐乐第一次发烧时,我整宿不敢合眼,每隔两小时就量体温的焦虑模样。
后来跟着中医院张大夫学习才明白,小儿反复感冒多数是护理不当惹的祸,现在年轻人带孩子普遍穿太多,摸到孩子手脚凉就套羽绒服,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才是真谛,上周去社区医院做儿保,护士长现场教学:摸孩子后颈温热无汗最合适,很多家长硬把孩子捂出"洋葱式穿衣法",难怪稍微吹风就感冒。
中药调理讲究对症,这些坑千万别踩 上个月参加育儿讲座时,隔壁小区李姐悄悄问我:"网上说小儿推拿治百病,我家娃推了半个月反而咳得更厉害,是不是骗人的?"这种现象特别典型,就像去年表妹给孩子灌双黄连口服液,结果原本轻微的风寒硬生生拖成支气管炎。
中医最讲究辨证施治,风寒风热搞反了比不治还糟,上次婆婆偷偷给发烧的孙女喂姜汤,幸亏我发现及时,生姜驱寒没错,但舌苔发黄、嗓子红肿的风热感冒越喝姜汤火气越旺,建议大家手机里存张对照表:清鼻涕+怕冷是风寒,黄鼻涕+咽痛属风热,大便干结要清热,拉肚子需温补。
祖辈传下的五个妙方,家家都有的材料
-
泡脚祛寒法 周末去菜市场买姜时,发现卖调料的陈叔正给孙子熬泡脚水,五片带皮生姜煮十分钟,晾到40度左右给娃泡15分钟,泡完脚底搓发红再睡觉,这个方法我们家用三年了,配合艾叶效果更佳,去年冬天二宝半夜咳嗽,泡两次就好利索了,注意水温千万不能烫,小孩皮肤嫩,38-42度最合适。
-
背部热敷法 记得大宝上幼儿园总交叉感染,班主任教我个小妙招:缝个棉布袋装粗盐,微波炉加热后敷后背,肺俞穴位置(肩胛骨内侧)敷五分钟,每晚一次,上周试了三天,鼻塞明显缓解,要是家里没有微波炉,炒锅加热粗盐也行,切记要多层毛巾包裹防烫伤。
-
食疗润肺法 最近迷上研究药膳粥,百合小米粥加三颗去核红枣,小火慢炖出胶质,隔壁刘教授说过,脾虚的孩子感冒总好不利索,这种粥既能健脾又能润肺,还有个应急偏方:大雪梨挖空填川贝粉,蒸半小时给孩子吃,比止咳糖浆温和有效,不过川贝性凉,风寒咳嗽时要搭配陈皮中和。
-
小儿推拿法 社区新开的中医馆教过简单手法:补脾经(拇指桡侧从指尖推向指根)200次,清肺经(无名指掌面末节螺纹面)100次,运内八卦(掌心画圈)3分钟,每天早晚各做一次,配合捏脊效果更好,刚开始可能会找不准穴位,多练习几次就能掌握力度,记得涂婴儿油防擦伤。
-
药茶调养法 清明采的新薄荷晒干了存玻璃罐,每次抓一小撮加冰糖冲水,这个方子是跟中医院退休的老院长学的,专治春夏季外感风热,若是秋冬受凉,改用紫苏叶煮水,加点红糖趁热喝,去年流感高发期,我给班上小朋友家长分享这个方法,好几个家庭反馈说确实能缓解初期症状。
这些情况必须去医院,千万别耽误 虽然中药疗法好,但遇到持续高烧不退、呼吸急促、精神萎靡这三种情况,一定要立即就医,去年冬至那天,亲戚家孩子烧到39.8度还硬扛,结果发展成肺炎住院两周,三岁以下幼儿体温超过38.5℃就要用退烧药,中药可以辅助但不能替代必要治疗。
前几天参加幼儿园家长会,园长特意请来中医师做科普,才知道很多家庭常备的中成药也有讲究:午时茶颗粒适合积食外感,藿香正气水只对暑湿感冒有效,板蓝根更是中药房"三素一汤"里的重灾区,现在我家药箱常年备着两种:风寒感冒用荆防颗粒,风热咳嗽备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但都必须经过中医辨证才敢用。
看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忽然想起中医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育孩子就像种庄稼,过度保护反而弱不禁风,这两天早晚温差大,我给孩子们缝了棉花内胆的小马甲,既不漏风又方便穿脱,其实最好的"中药"就是强健的脾胃和通畅的经络,与其生病了到处寻偏方,不如平时带着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适当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