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家里老药箱时,翻出一本泛黄的手写药方本,上面除了常见的"忌辛辣""避生冷",还歪歪扭扭写着几行"忌色",这可把我整懵了——中药不是讲究"君臣佐使"吗?怎么还搞起颜色禁忌了?带着疑问请教了几位老药师,没想到这里面的门道真不少。
"忌色"不是你想的那样
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把"忌色"理解成"忌房事",其实这是两码事,老中医说的"忌色"主要指药材本身颜色变化、炮制火候颜色、甚至服药时的环境颜色都有讲究,就像熬中药讲究"煎糊一点就废",药材颜色变深可能意味着有效成分挥发,表面泛白可能是受潮发霉。
举个常见例子:当归切片正常是黄棕色,要是放久了变灰暗,说明挥发油快跑光了;人参须得是象牙白带点淡黄,要是发青或者暗红,要么是没晒透要么开始变质,老药工常说"药材变色如变心",颜色不对直接倒掉不敢用。
古法炮制藏色彩密码
中药炮制里的"炒炭存性"最考验颜色拿捏,比如蒲黄炒炭止血,必须炒到外面焦黑里面棕褐,过火变黑炭就没药效了,我亲眼见过老师傅炒栀子,铁锅滑过几遍,黄色变深但不焦,这才是能清热泻火的好药。
有些药材颜色直接决定药性:生地黄晾晒后要乌黑发亮才算上品,要是发黄带斑就是"死地黄",滋阴效果大打折扣;红花必须红得鲜艳,暗红色就是陈年货,活血力度差远了,这就像买菜看新鲜,中药材也讲究"色香味形"四诊合参。
服药讲究色彩心理学
老辈人喝中药有讲究,深色药汤要用白瓷碗装,浅色药汁反而要用青花碗,这不是迷信,白色碗底容易观察药渣,青色能缓解视觉疲劳,最忌讳用花花绿绿的塑料杯装中药,尤其是治疗肝郁的药,五颜六色的杯子看着就心烦。
环境颜色也有影响:安神类药物适合在暖黄灯光下服用,有助于放松;解表发汗药最好在明亮环境喝,帮助药性宣发,我邻居张大爷以前总抱怨吃感冒药没效果,后来发现他总在昏暗屋里喝药,改到阳台喝立马见效。
辨色识药的小窍门
- 根茎类:黄芪断面淡黄带同心纹,假的会染得过于金黄;防己切开是粉白渐变淡黄,发霉会变灰绿
- 果实类:栀子要选橙红带棱的,发黑的是陈货;枸杞暗红发亮是硫磺熏的,自然晒干偏暗红带皱
- 动物类:血竭对着光看像红玻璃,假货就是黑乎乎;鹿茸片外围发白中间粉红,发黑说明开始腐坏
现代科学怎么看
现在研究发现,中药材颜色变化确实关联有效成分,比如金银花绿原酸含量高时呈翠绿色,发暗后抗菌效果减半;丹参酮含量高的丹参表皮红得发亮,放置氧化后会变暗红,有些医院已经开始用色卡比对药材质量,原理和品红酒看挂杯类似。
不过也不用把"忌色"想得太玄乎,我师父常说:"好药肉眼看得见,次药鼻子闻得出来,假药舌头尝得出来。"关键还是得多看多问多比较,买药别光看包装精美,多留意药材本色,就像挑西瓜敲一敲,老药工抓把药材搓一搓、闻一闻,成色好坏立马现形。
下次抓中药不妨多留心:当归是不是带着油脂般的光泽?茯苓块是否像雪花石膏?这些祖辈传下的辨色智慧,可比仪器检测更接地气,毕竟中药讲究个"鲜活",颜色正是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