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苏麻子,治好了我三十年的老便秘
前年清明回皖南老家扫墓,发现院墙根冒了丛野草,锯齿叶面沾着露珠,正是苏麻子,隔壁王伯见了直跺脚:"这可是我特意留的种!"原来他每天嚼十粒苏麻子仁,半个月就把多年便秘吃好了。
要说这苏麻子,可是从《本草经集注》里爬出来的宝贝,陶弘景记载它"主咳逆,利小便,消痰饮",李时珍在《纲目》里又添了"润心肺,大小肠"的本事,咱们乡下人可不管这些文绉绉的,只管叫它"土大黄"——专治各种不通。
山沟里的黄金籽
苏麻子本名紫苏子,却是个"两面派",未成熟时青绿带紫,能发散风寒;待到深秋变黑,就成了润燥通便的良药,我打小见奶奶收种子,总要挑最饱满的黑亮籽晒在竹匾里,说是"会吐油的才是好货"。
去年邻居张婶咳嗽两个月,西药吊水都不见效,我翻出奶奶留下的粗陶罐,里头存着三年的陈苏子,拿蜂蜜腌了三天,每天含两粒,不出半月,她那撕心裂肺的呛咳竟停了,其实古人早有"苏子降气汤",配上当归生姜,专治这种痰喘。
五脏六腑的润滑剂
别看苏麻子个头小,油脂含量高达45%,全是亚油酸、亚麻酸这些好东西,我那当货车司机的表哥,常年喝苏子油茶,十万公里跑下来,血压血脂倒比坐办公室的还稳当,老中医说这叫"以滑制燥",就像给生锈的机器上机油。
最妙的是它既能润肠又不伤脾,村里刘大爷年轻时扛水泥落下便秘毛病,吃了三年酚酞片,自从换了炒苏子研粉,早晚冲水喝,现在天天准时如厕,不过要记住,拉肚子的人可碰不得,就像浇了水的旱地,湿过了头反而泥泞。
厨房里的百搭药
苏麻子最家常的吃法,还是炒熟磨粉,记得用铁锅小火慢焙,听到"噼啪"响就赶紧出锅,否则苦味全出来了,我家娃挑食便秘,我就把苏子粉掺在面粉里烙饼,再撒点黑芝麻,香得他连舔手指。
要是碰上换季咳嗽,单用苏子仁效果不够,我妈教过个土方子:苏子、杏仁、冰糖按2:1:1的比例,隔水炖成膏,去年流感那阵子,全家早晚挖一勺,硬是没人去挂点滴,不过阴虚火旺的要少吃,好比柴火太旺容易烧干锅。
识货更要会辨假
市面上的苏麻子鱼龙混杂,有人用野薄荷籽冒充,记住三个诀窍:真苏子表面有层白霜,搓开闻着像榨香油;断面木质部呈淡黄色;泡水后不会胀破表皮,去年我在药店买到包染色货,用温水一泡,水都染蓝了,吓得直接扔了。
储存也有讲究,不能密封,我爷爷当年用竹篓装苏子,悬在房梁下通风,倒是越存越香,现在放冰箱反而容易串味,最好用棉纸包着,搁在阴凉处。
神农药匣里的多面手
苏麻子的本事远不止这些,月子里奶水不畅,炒苏子配王不留行;痛风发作,苏子叶煎水熏洗;就连小儿积食,把苏子粉拌在焦三仙里,效果比健胃消食片还灵,不过孕妇要忌口,就像给满弦的弓再加力,怕伤了胎气。
最近总看见城里人网购苏麻子,却不知真正的好货都在农户家自留,上个月帮表姐代购,她非要选真空包装,结果收到全霉变了,其实传统牛皮纸袋最合适,透气不透风,苏子才能慢慢吐油。
这不起眼的小黑籽,从《吴普本草》走到现代厨房,既是老辈人救命的偏方,也是年轻人养生的新宠,下次遇见苏麻子,可别只当它是鸟饲料,这可是能润透五脏六腑的"液态黄金",不过再好的东西也得适量,就像浇花要见干见湿,补过了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