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这中药单子上写的14付17种到底是多少啊?"上周陪老妈去抓药时,她盯着处方单突然来了这么一句,看着抓药窗口前排队的长龙,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很多人的疑惑,今天咱们就来唠唠中药计量里的门道,看完这篇保准你比老中医还明白!
先搞懂"付"和"种"的小秘密 其实中药圈里藏着两套"密码":"付"指的是疗程次数,"种"说的是药材种类,就像你去火锅店点套餐,"付"相当于几份锅底,"种"就是锅里涮的食材种类,举个栗子:医生开"3付5种",就是说这个配方要吃3天,每天用5种药材。
14付17种到底怎么算? 现在回到咱们的核心问题——14付17种,这里有个关键细节:这17种药材是每付都一样的吗?如果是传统煎药方式,通常医生会固定配方,也就是说,14付药里每付都包含完全相同的17种药材,这时候总量计算就简单了:每种药材的用量×14付,比如当归每付用10克,14付就是140克。
别被数字吓到!实际抓药没那么多 不过新手往往会被数字迷惑,去年我陪邻居王叔抓药时就闹过笑话,他拿着"7付12种"的方子非要算出84种药材,其实就像做饺子馅,韭菜鸡蛋虾仁这三样料包七次饺子,用的还是那三样,所以14付17种实际还是17种药材,只是每种都要准备14倍的量。
现代煎药的智能解决方案 现在很多药店都提供代煎服务,这时候计算方式又不一样了,以我常去的同仁堂为例,14付药会分成14袋独立包装,每袋都含有完整的17种药材,不过店员告诉我个小窍门:如果处方里没有特殊药材(比如含犀角、麝香这些),其实可以把所有药材混在一起打粉,再分成14份封装,这样既省空间又方便携带。
老药师的私房计算法 在老字号药房干了三十年的刘师傅教我个土办法:把处方单上的药材分三类,第一类是"君药"(主药)大概占总量60%,第二类"臣药"占30%,剩下10%是佐使药,比如17种药材里,可能有5种是主药,5种辅助,7种调和用的,这样抓药时可以先重点核对主药分量,避免出错。
电子时代的新玩法 现在有些中医馆用上了智能配药系统,上个月我去广安门医院,发现他们把药材都做成二维码标签,14付17种的方子扫码后,机器会自动称重分装,连熬药时间都精确到秒,不过老中医们还是更相信传统砂锅煎出来的药效,毕竟机器煎药就像用微波炉热饭,能熟但总差口气。
省钱小妙招:药材复用技巧 这里偷偷告诉大家个秘诀:有些药材其实可以重复使用,像党参、黄芪这些补气类的,第一煎用完后,可以把药渣留着煮汤,我姥姥就经常把第二煎的药渣用来炖鸡,她说这样既补身子又不浪费,不过要注意,像薄荷、菊花这些挥发性强的药材就不适合二次利用了。
保存有讲究:别让好药变了质 抓完14付药回家,存放可是个技术活,我试过把药材全塞进冰箱,结果山药、薏米全串味了,现在学聪明了,把根茎类、花类、果实类分开装保鲜袋,再扔几块陈皮进去吸潮,要是遇到贵重药材比如虫草、鹿茸,最好分装后放冷冻层,随用随取。
特殊药材要特别注意 有些方子里会有"先煎""后下"的标注,比如石膏要先煮半小时,薄荷要最后五分钟才下锅,这种特殊药材最好单独包装,我在淘宝买过那种带拉链的中药分装袋,一付一袋写好煎法,熬药时直接撕开倒锅里,再也不怕手忙脚乱。
终极提醒:听医生的别自作主张 最后说句大实话,咱们普通人纠结这些数字没啥用,就像炒菜放调料,医生开的方子都是反复推敲过的,去年我自己乱改药量,结果把调理脾胃的药喝成了拉肚子,教训啊!所以与其算计多少克,不如按时按量乖乖喝药,实在拿不准就多问两句抓药的师傅。
写在最后:中药这玩意儿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个加减乘除,但真要较真起来里面的门道够写本书,咱们普通老百姓只要记住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