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整理药柜时翻出个黑褐色的根块,表面坑洼像老树皮,凑近闻还有股刺鼻味,老妈说是当年从老中医那淘来的"淡附子",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川南药市见过的场面——商贩们把晒干的乌头切片装袋,老师傅捏着片子对着光反复打量,时不时撇撇嘴:"火候差了三分"。
这味让人又爱又怕的药材,可是中医药界的"性格选手",别看它现在灰头土脸的,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被封为"下品",倒是应了那句"良药苦口"的老话,四川江油的炮制匠人最懂它的脾气,每年霜降后挖出的母根,要经过九蒸九晒的历练,记得有次跟着老药师蹲在晾晒场,看着竹匾里的乌头片在太阳底下慢慢转色,他边翻动边念叨:"急火出不了好药,就像养孩子不能催长"。
要说这淡附子的功效,可真是藏着不少门道,去年邻居王叔风湿发作,膝盖肿得像个馒头,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它,不过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能吃的,得严格遵循医嘱,我查过资料,里面含有的生物碱确实像把双刃剑,用对了能祛风除湿,剂量过了就可能麻舌头,就像川菜里的花椒,适量提香,放猛了舌尖都得冒泡。
市面上的淡附子价格差距大得很,前年在荷花池药材市场见到过五块钱一两的,也有上百元一克的"野山货",行家教我个笨办法:正宗的断面应该呈现半透明状,像浸了糖浆的琥珀,有次贪便宜买了批发白的,结果炖汤时飘着层油膜,吓得再不敢图省钱。
最近总看见年轻人拿保温杯泡枸杞,倒让我想起祖父辈用淡附子泡药酒的传统,他们往玻璃罐里丢几颗红枣、当归,最后总要加两片淡附子当"药引子",不过现在中医院开方都讲究配伍,很少单用了,上个月陪闺蜜看痘痘,医生居然在祛痘方里加了淡附子,说是引药入肾经,这思路真够巧妙的。
虽说现在科学仪器能测出各种有效成分,但老药工摸出来的手感依然准得吓人,有回见师傅捏碎药片放在舌尖试味道,眉头一皱就知道炮制过了头,这种代代相传的本事,机器检测反而学不来,就像熬中药讲究"武火文火",机器控制的温度终究少了份人情味。
要是家里长辈有关节痛的老毛病,不妨备点淡附子,但千万记住要找正经药店,别在旅游区买那些包装花哨的"养生茶包",有次在古镇买的所谓"古法炮制",结果泡出来全是硫磺味,白白糟蹋了好东西,真正好的淡附子入口虽然辛辣,但咽下去喉咙该是清爽的,这点辨别诀窍可是花钱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