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穿得挺厚,但只要吹冷风或者碰冷水,身上就起好多红疙瘩,痒得钻心!"这种见风长疹子的毛病,十有八九是中医说的"寒性荨麻疹",今天咱们不聊西药,专门讲讲老祖宗留下的调理妙招,看完这篇你就知道该怎么对症下药了!
寒性荨麻疹到底是个啥?
前阵子邻居王姐找我诉苦,说她每次从冰箱拿东西手就肿成馒头,秋天骑车上班浑身起风团,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寒性荨麻疹——遇到冷刺激后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的风团,暖和会儿又能消退,西医说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但在中医眼里,这根本就是"寒气入侵,阳气不足"在捣鬼。
老张头在菜市场卖鱼二十年,去年冬天突然得了这毛病,他自诩身体倍儿棒,硬扛着不吃药,结果现在连洗手都得戴两层手套,所以说啊,这病专挑体质虚的、阳气弱的下手,就像冰可乐遇上热水瓶,内外温差太大就容易"炸锅"。
中医治寒疹的底层逻辑
上个月诊所来了个小姑娘,胳膊上全是蚊子包似的疹子,她妈妈急得直掉泪,说孩子高考前突然得病,晚上痒得睡不着,我仔细看了舌苔,白白的一层,把脉发现沉细无力,这就是典型的"阳虚寒凝",开了三副桂枝汤加黄芪,配合艾灸关元穴,三天就见效了。
这里给大家划重点:寒性荨麻疹不是单纯的皮肤问题,而是体内阳气不够用了,就好比房子漏风,寒气从毛孔往里钻,正气不足挡不住,才会在皮肤上闹起义,这时候光抹药膏就像往漏水的屋顶打补丁,治标不治本。
这些中药方子试过才敢说有效
-
桂枝汤加减(基础版) 桂枝10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5颗+炙甘草6g 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千年古方,专门对付"怕冷型"体质,桂枝就像小火炉,能把寒气赶出去;白芍是温柔的保安,防止发汗太过,记得煮药时放两勺红糖,喝完整个人从脚底暖到头发丝。
-
麻黄附子细辛汤(重症加强版) 遇到冷风就呼吸困难、全身起大片红疹的,说明寒邪已经深入骨髓,这时候需要麻黄当先锋开路,附子在后背烧柴火,细辛负责疏通经络,不过这个方子太猛,得像熬中药奶茶似的小口抿,最好找大夫盯着喝。
-
玉屏风散升级版 平时特别爱感冒、稍微受凉就发作的朋友,八成是卫气不固,黄芪30g+防风10g+炒白术15g,这三味药泡水喝,相当于给身体装防盗门,我同事坚持喝了两个月,现在穿短袖洗冷水澡都没事。
调理期间千万别踩这些坑
上周有个小伙子兴冲冲跑来说我按您说的喝姜茶,结果疹子越冒越多,原来他学网上的偏方,每天啃半斤生姜,这不火上浇油嘛!寒性荨麻疹喝姜茶没错,但得用嫩姜三四片煮水,加几颗红枣中和,狂吃老姜反而耗气血。
还有人听说要补阳,就天天涮羊肉火锅,错!羊肉虽好但消化起来费气血,虚不受补的人越吃越虚,推荐吃当归生姜羊肉汤,而且得撇掉油脂,只喝清汤吃肉沫。
最要命的是乱停药!上礼拜急诊收了个大姐,自己把激素药停了改喝中药,结果半夜送急救室,中西医结合最稳妥,中药调体质,西药控急性发作,两手抓才能稳得住。
日常生活防复发的土方法
-
三伏天晒背法 每年最热那几天,早上9点前让太阳直射后背20分钟,相当于给督脉充电,我隔壁陈婶坚持三年,现在穿裙子都不犯病了。
-
花椒水泡脚 每晚抓一把花椒煮水,晾到40度泡半小时,花椒温中散寒,脚底涌泉穴吸收药性,比吃中药还管用,注意泡完别吹空调!
-
穴位保暖操 看电视时搓热掌心劳宫穴,双手捂在关元穴(肚脐下三寸),顺时针转圈按摩,这个动作能调动丹田阳气,比穿羽绒服还抗冻。
上次门诊遇见个退休老师,揣着小本子记了十几条忌口清单,其实不用搞得那么紧张,记住三点就行:少吃冰冻西瓜、反季水果,不吃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酸奶,炒菜多放葱姜蒜,像荔枝、桃子这些温热水果,适量吃反而能帮助驱寒。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寒性荨麻疹就像警报器,提醒你该关心身体了,别指望喝几副药就能根治,调整作息、坚持泡脚、适当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才是赶走寒邪的终极法宝,要是看到这你还扔不掉冰淇淋,那神仙也救不了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