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药材市场里最热闹的话题,莫过于地龙(俗称地虫)的价格像坐过山车,前阵子还在200元/公斤晃悠,这两天突然有档口挂出380元的高价牌,吓得老药商们直摸口袋,这土里头钻的小东西,怎么突然成了金疙瘩?
地虫到底是何方神圣? 要说这地虫,南方老表都叫它"蚯蚓",但在中药行当里,特指经过特殊炮制的药材地龙,别看它灰不溜秋像晒干的鞋底,却是清热定惊、通络平喘的高手,老中医开方子治中风、哮喘时,总少不了这味药,不过您可别小看这软趴趴的虫子,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它可是能跟三七、人参掰手腕的硬通货。
价格疯涨的三大推手
-
地里的"打工人"集体罢工 前年山东、河南的暴雨把不少养殖场冲得精光,新养殖户还没缓过劲,老张在亳州经营二十年药材,去年收的地虫还不够往年一半量。"现在人工挖虫成本翻三倍,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干这脏活。"他蹲在摊位前猛嘬烟,身后电子屏上跳动的"地龙批发价"数字红得刺眼。
-
资本游戏下的囤货风云 去年秋天开始,总有神秘买家把整车地虫运走,后来才知道是游资盯上了这块"价值洼地",就像炒大蒜、炒普洱茶一样,现在冷库里囤着的地虫足够市场消化两年,老李药行的账本显示,光今年三月就来了三波"神秘客商",出手就是上百吨。
-
东南亚订单突然井喷 泰国、马来西亚的华人药店最近迷上"古法炮制",地虫需求量暴涨,海关数据显示,去年出口东南亚的地龙同比增长67%,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日本汉方药企悄悄增加了库存,说是要应对原材料涨价风险。
市场里的众生相 在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老周正对着手机发愁,他刚接到医院订单,50公斤地虫的货款够买辆二手三轮车,但跑遍市场都凑不齐货。"现在都是论克卖,跟卖黄金似的。"他苦笑着展示手机里的价格对比图,同样品规的地虫,半年时间从280元飙到420元。
而在浙江磐安的养殖基地,王老板正指挥工人扩建养殖场。"以前觉得养蚯蚓不如打工,现在算账比上班强。"他指着新盖的养殖棚,里面铺着发酵麦秸秆,恒温恒湿设备嗡嗡作响,不过他也担心:"饲料价格跟着涨,万一价格回落就砸手里了。"
藏在褶皱里的猫腻 行家都知道,地虫市场水很深,前几天曝出某商家用福尔马林泡虫增重,检测结果出来时,整批货已经流向中小药房,更离谱的是,有人往包装里掺滑石粉,外表看着饱满,实则有效成分大打折扣,老药工教了个土法子:真地虫晒干后轻轻一掰就断,假虫反而脆得像薯片。
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对飞涨的行情,有人欢喜有人忧,广东某制药厂开始研发地虫替代品,用蚯蚓酶提取物降低成本,安徽农业大学则培育出新型杂交品种,养殖周期缩短三分之一,最实在的还是云南老药农的办法——联合周边农户成立合作社,统一标准、错峰上市,不再任凭游资收割。
眼下这波行情还能疯多久?行家们心里都没底,但可以肯定的是,当资本退潮时,真正受伤的还是那些等着抓中药调理身体的普通人,毕竟在中医眼里,地虫再金贵,也不过是万千药材中普通的一味,治病救人的初心,不该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