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脱肛选中药还是西药?十年肠胃科医生道出实情!

一归堂 2025-05-05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王大夫,我这痔疮膏都用了三支了,这脱肛怎么还没好利索?"老张攥着病历本坐在诊室里,裤腰上还别着半截没来得及拆的进口药膏,看着他愁眉苦脸的模样,我放下听诊器叹了口气:"你这是第几次复发了?"

被忽视的"出口"危机 脱肛在医学上叫直肠脱垂,就像洗衣机甩干时衣服总卡在滚筒里一样,我们的肠道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卡壳",数据显示,我国肛肠疾病患者已突破1.5亿,其中20%会发展成脱肛,别看广告里总说"痔瘡膏一抹就好",实际上能对付脱肛的药物少之又少。

上周门诊来了个开货车的小伙子,三十出头就拖着8cm的直肠黏膜在外面,他掰着手指算账:"中药喝了二十副,西药塞了两大盒,现在排便还是像挤牙膏似的。"这种情况在司机群体里特别常见,久坐加上憋便,把肠道生生熬成了老化的橡皮筋。

中西医的"攻防战" (一)中药派的"慢功夫" 老张上次抓的中药方子里,光是补气药材就占了大半:黄芪30克、党参15克、升麻6克...这些可都是提气升阳的"主力军",中医认为脱肛就是中气下陷,好比气球漏了气,光靠外力按压没用,得从内里把气补足。

隔壁村李婶就是典型例子,产后脱肛八年,硬是靠着每天砂锅炖汤养回来,她那个方子现在还贴在诊所墙上:柴胡5克引药入肝经,枳壳10克调畅气机,外加五倍子收涩固脱,不过这法子急不得,至少得喝三个月才能见效。

(二)西药队的"快准狠" 急诊室常备的消脱止注射液就是西药代表,酚磺乙胺直接收缩血管,右旋糖酐铁补充造血原料,上个月工地摔伤的小赵,直肠脱出10cm,护士拿着棉签沾着硝酸银溶液轻轻一点,立马就缩回去了,这种局部腐蚀法确实立竿见影,但碰上长期反复脱垂的患者,效果就像往漏水的竹篮里泼水。

藏在药盒里的真相 (一)成分大起底 中成药里的地奥司明片其实源自法国海岸松树皮,西药厂生产的补中益气丸和同仁堂配方比起来,少了最关键的九蒸九晒工艺,去年检测发现某网红痔疮膏含有西药师禁用的汞制剂,这种重金属沉积在肠道褶皱里,反而加重组织硬化。

(二)副作用暗战 西药栓剂里的激素成分确实能快速消炎,但长期使用会让肠道黏膜变薄,有位退休教师连续用了半年马应龙,最后肠壁薄得像保鲜膜,稍微用力排便就破裂出血,反观中药里的槐角丸,虽然见效慢,但决明子、黄芩这些成分还能顺便清理肠道垃圾。

老中医的压箱底经验 在省中医院坐诊的刘老有个绝招:上午用芒硝外敷消肿,下午煎服山药薏仁粥,他说这病三分治七分养,给患者开的食谱比药方还长,现在年轻人总想着速效,却不知道当年慈禧用的玉容散,也是靠珍珠粉慢慢磨平皱纹的。

前阵子收治了个程序员,天天加班喝冰咖啡,肛门括约肌痉挛得像钢丝圈,我们给他开了智能坐浴盆,水温恒定在42度,配合提肛运动APP,两周就缓解了水肿,所以说治病就像修水管,既要换零件也要调水压。

聪明人的折中方案 现在三甲医院都在推"中西医结合疗法",早上用西药栓剂应急,晚上喝中药茶方调养,有位出租车司机发明了个土办法:车里常备藿香正气水,跑长途前灌一包益生菌,三年没再犯过,其实关键就在保持规律作息,别让肠道过劳。

老张临走时,我特意把他的中药方改成颗粒剂,看着那些棕色的小包装,他突然笑着说:"早知道当初该试试您说的提肛操,总比天天躺床上灌黄汤强。"窗外的阳光斜照进来,诊室里弥漫着艾草熏蒸的淡淡香气,这或许就是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