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药材市场大盘点,价格涨跌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一归堂 2025-05-05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2017年的中药材市场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人赔得直拍大腿,老张在云南种了几十年的三七,这一年他看着地里挖出来的“金疙瘩”乐开了花;而老王囤的几百吨红花却砸在手里,价格跳水比股市还狠,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2017年那些让人心跳加速的中药材行情,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


涨价冠军三七:天灾+资本搅局

2017年中药材圈的“顶流”非三七莫属,这味补血良药的价格从年初的每公斤200元一路飙到年底的400元,直接翻番!云南文山的老张家三代种三七,他告诉我:“去年干旱得厉害,开花期碰上半个月不下雨,七成的花都焦了。”减产成了公开的秘密,但更离谱的是游资进场扫货,广州清平市场的老陈回忆:“那会儿每天来几十个陌生面孔,开口就包下整个仓库,像买白菜似的。”

资本为啥盯上三七?原来2016年国家药典把三七列入保健品原料目录,企业扎堆开发口服液、含片,需求暴增加上减产预期,硬生生把三七炒成了“药界茅台”,不过疯狂背后有隐忧——老张偷偷说:“现在亩产提高到800公斤,但地越种越瘦,明年怕是要塌架子。”


跌成“白菜价”的品种:产能过剩最要命

有人欢喜有人愁,红花、板蓝根这些家常药材跌得惨不忍睹,安徽毫州的王老板肠子都悔青了:“春天看涨价苗头,咬牙收了200吨红花,结果新花一上市,价格腰斩!”2017年全国红花种植面积暴涨30%,新疆产区风调雨顺,亩产冲到30公斤,加上前几年囤货的大户慌不择路抛货,市场价格直接被打到成本线。

板蓝根更惨,流感季没等来爆发,反而被疫苗抢了风头,河北安国的商户老李算账:“种子化肥涨了两成,但收购价比前年低三成,种一亩亏八百!”这些家常药材就像股市里的“蓝筹股”,需求稳但架不住产能疯长,最后集体踩踏。


环保风暴:小作坊的末日与大企业的春天

2017年最狠的一刀是环保督查,贵州的艾草加工户老吴至今心疼他的小烘房:“煤改电花了十几万,成本涨了四成,订单却少了三分之一。”全国关了上百家小饮片厂,反倒让同仁堂、康美这些巨头捡了便宜,甘肃定西的当归基地负责人老赵说:“以前小厂拿药渣当饲料卖,现在全要无害化处理,光这一项每年多花百万。”

环保成本转嫁到药价上,党参、黄芪这些基础药材批发价普遍涨了15%-20%,但消费者不买账啊!药店老板抱怨:“顾客一听涨价就骂奸商,哪知道是环保逼的。”这种尴尬就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直播卖货+跨境电商:新玩法搅动老江湖

2017年最魔幻的场景在玉林药材市场上演,穿西装革履的小伙子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这是特级三七头,直播间专享价!”对面档口的大姐急得直跺脚:“昨天刚谈好的批发价,今天就被网红打穿了!”传统批发市场被迫卷入价格战,有些商户干脆转型做电商代发。

更猛的是跨境电商,浙江义乌的陈老板把枸杞、菊花卖到东南亚,一年走货200吨,他得意地说:“外国人就认‘有机’俩字,咱们的GAP基地证书比美元还管用!”不过海关查验也严起来,农药残留超标的货柜直接退运,搞得不少小贸易商一夜回到解放前。


2018年风往哪吹?高手都在盯这三个信号

年关底下,亳州药市的老江湖们凑在一起抽烟,聊的都是明年行情,综合各路消息,三个关键点浮出水面:

  1. 政策红利:中药配方颗粒试点扩大,华润三九、红日药业这些企业疯狂囤积原料,当归、白芍这些基础品种要跟风涨价;
  2. 天气赌局:云南三七主产区雨季提前,要是出现涝灾,明年价格还得蹿;
  3. 资本退烧:新三板砍掉中药材炒作题材,游资开始撤场,囤货风险越来越大。

老张摸着新挖的三七根说:“今年赚的钱够给儿子买婚房,但明年打算减半种植面积,这行越来越像赌博了。”或许正应了那句老话:药材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踩准节奏的幸存者。


后记
2017年的中药材江湖,有人押中三七逆袭成传奇,有人守着红花哭诉市场无情,环保刀、资本手、天气牌,哪张都能定生死,如今回头看,那些涨价暴跌的故事不只是数字游戏,更是千万药农、商户的生存博弈,2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