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中药市场到底有哪些门道",作为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十年的从业者,今天就带大家掀开中药产业的面纱,这个行业远不是很多人想象的"抓抓草药"那么简单,从深山老林到现代药店,从千年古方到科技赋能,里面藏着不少致富密码。
【药材种植:藏在深山的黄金产业】 要说中药市场的根基,必须从源头说起,我国目前有1700多个中药材种植县,像云南的三七、吉林的人参、甘肃的当归,这些道地药材产区早就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别小看种药材,云南文山的三七种植户年入百万的大有人在,现在更流行"定制药园",药企提前和农户签协议,保证药材质量的同时还能溢价收购。
去年我到安徽亳州考察,这个"中华药都"的盛况让我震惊,30平方公里的专业市场里,每天有价值上亿元的药材流动,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年轻人开始用无人机监测药材生长,用物联网控制大棚温湿度,传统种植正在悄悄变酷。
【中成药制造:千亿市值的战场】 说到消费者最熟悉的,莫过于药店货架上的中成药,根据2022年数据,我国中成药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年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老牌药企像同仁堂、片仔癀这些百年老字号依然坚挺,但近年崛起的以岭药业、华润三九也不容小觑。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药企都在搞"爆款策略",比如皮敏消胶囊靠湿疹市场年销10亿,连花清瘟更是创下单品种年销50亿的神话,不过监管也在收紧,4+7带量采购让很多仿制药面临降价压力,倒逼企业搞创新。
【饮片加工:闷声发财的小巨人】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药饮片才是行业的利润高地,2022年饮片市场规模达到2400亿,毛利率普遍在30%以上,这个环节就是把原生药材切片、炮制,看似简单实则技术含量极高,比如附子的炮制,老师傅的手法直接影响药效,现在有些企业用智能控温设备替代传统工艺,争议很大。
我在浙江调研时发现,很多饮片厂老板都是技术控,他们花几百万买色谱仪检测成分,建GMP车间应对飞检,不过最近中药材涨价厉害,三七价格三年涨了三倍,搞得下游企业叫苦不迭。
【中医服务:政策红利下的爆发】 这两年最明显的变化在中医诊所,国家允许在职医生多点执业后,上海、深圳出现了好多"明星诊所",知一堂、和顺堂这些连锁品牌疯狂扩张,单店年流水过千万的不在少数,更有意思的是"互联网+中医",平安好医生的在线问诊量三年增长了8倍。
但行业痛点也很明显:好中医培养周期太长,现在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愿意下苦功的少,倒是有些资本盯上了AI辅助诊断,据说某科技公司的"智能把脉仪"准确率能达到85%,不过老中医们大多嗤之以鼻。
【衍生产品:跨界捞金的新玩法】 最后说说最接地气的中药周边,药妆市场早就是红海,佰草集、相宜本草这些品牌年销几十个亿,现在更夸张的是"中药+食品",黑芝麻丸、枸杞原浆这些网红产品,在抖音直播间动辄卖出几百万销售额,就连奶茶店都推出"罗汉果美式",真是把中药玩出了花。
不过监管红线也在收紧,去年某网红"熬夜水"因为宣传保健功能被罚,提醒各位创业者别踩坑,最近爆火的中药香薰、足浴包倒是合规又赚钱,成本20块的东西能卖到80块,朋友圈里到处都是代理。
【未来机会在哪里?】 站在2023年看中药市场,三个趋势值得注意:一是科技赋能,超临界萃取、指纹图谱这些黑科技正在改变行业;二是国际化提速,连花清瘟通过欧盟认证只是个开始;三是"治未病"理念爆发,亚健康人群撑起千亿市场,对创业者来说,要么做深供应链,要么玩转新营销,这局棋才刚刚开始。
写在最后:中药市场既是传统赛道又是新兴战场,从大山里的种植户到科创板的药企,每个环节都有机会,但记住,这个行业最值钱的是"信任"二字,无论是种药材还是做产品,守住质量底线才能走得长远,最近准备开直播细聊各细分领域的坑,关注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