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老百姓对竹子再熟悉不过了,端午节包粽子要竹叶,喝个竹筒饭要竹筒,连园林里都要种几竿竹子当风景,可您知道吗?这看似普通的竹子,其实是个浑身是药的"天然药箱",从竹叶到竹根,从竹笋到竹沥,整整齐齐藏着一套完整的中医药体系,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老祖宗是怎么把一根竹子玩出花来的。
竹叶:被忽略的"清凉高手"
很多人以为竹叶就是用来包粽子的,其实它在中药铺里可是正儿八经的药材,夏天泡茶时抓一把干竹叶,煮出来的水带着淡淡的青草香,喝下去整个人都清爽了,这可是有来历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专门写过:"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现在科学也发现,竹叶里含有的黄酮类物质确实有抗氧化作用,像我们熬夜上火时,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常有"淡竹叶10克",配上生地、麦冬这些,就是给身体来场"消防演练",不过要提醒一句,竹叶性寒,手脚冰凉的姐妹们可别天天当茶喝。
竹茹:文人墨客的"止呕良方"
说到竹茹可能有点陌生,但要是说"竹二青"大家就懂了,这是竹子削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看着像棉花絮似的,古代文人喝酒前都会备着这个,苏轼就写过"竹茹煎汤代茶饮",说是能解酒毒,其实它最拿手的是治孕吐,很多安胎方里都有它的身影。
现在研究发现,竹茹里的纤维素能吸附胃里的有害物质,就像个小刷子把肠胃打扫干净,不过新鲜竹茹不容易保存,药店里都是晒干的,用的时候要提前泡发,记得煮药时要后下,煮太久药效就打折了。
竹沥:失传的"急救圣水"
要说竹子最神奇的部分,当属竹沥,把鲜竹材架在火上烤,滴下来的黄色汁液就是竹沥,这玩意儿在古代可是救命的好东西,小孩高烧惊厥时,老中医会往嘴里滴几滴,据说能清热豁痰,李时珍还说它能治"小儿天吊惊风",就是现在说的破伤风。
不过现在会取竹沥的老师傅不多了,市面上多是用干竹茹提炼的替代品,要是在竹林边看到有人收竹沥,千万别错过机会,这可是纯正的"植物精华液",但要注意,这东西性子很寒,阳虚体质的人碰不得。
竹笋:从餐桌到药房的跨界选手
每年春天挖竹笋的季节,菜市场总能看到堆成小山的春笋,不过中医眼里,这可不是普通食材,刚冒尖的嫩笋叫"笋尖",能清热化痰;长大点的叫"笋肉",利水通便;最底下的"笋根",居然能治反胃。
有个流传千年的偏方:用鲜竹笋切片,加米糠搓揉后晒干,遇到吃鱼虾过敏的人,抓一把煮水喝,原理很简单,竹笋里的膳食纤维能把毒素打包带走,不过痛风患者要少吃,竹笋嘌呤含量不低哦。
竹衣与竹黄:两个冷门宝贝
除了常见的几个部位,竹子还有两个隐藏彩蛋,竹衣就是竹子蜕下来的外衣,白白的那层膜,能治咽喉肿痛,以前戏曲演员嗓子哑了,就会用竹衣泡水润喉,还有个叫"竹黄"的东西,是竹子被真菌感染后长出的红色分泌物,活血止痛效果一流,跌打损伤时外敷最好。
现在有些地方还在用竹黄配酒擦风湿关节,不过要小心过敏,最神奇的是,真正的野生竹黄比黄金还贵,市场上十块钱一大包的基本都是假货。
用竹养生的小窍门
平常人家想用竹子调理身体,其实特别简单,夏天煮绿豆汤时扔几片竹叶,清热效果翻倍;咳嗽有痰时,把竹茹和梨一起炖,比吃药还管用;吃火锅怕上火,提前泡杯竹笋茶。
但要注意季节变化,春天适合吃鲜竹笋,冬天更适合用干竹叶泡脚,体质偏寒的人可以把生姜和竹制品搭配,比如姜枣竹叶茶,既能祛寒又不伤身。
从《神农本草经》到现代药典,竹子默默守护着中国人的健康,下次去竹林散步,可别再把它当普通风景看了——每根竹子都是行走的中药铺,等着有心人去发现它的奥秘,不过切记,任何药材都要对症使用,最好先问过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