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蒲公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路边随处可见的"小伞兵",但作为中药界的"八大金刚"之一,这株草可藏着大智慧,前两天邻居王婶捧着一大袋蒲公英来找我,说听偏方能治乳腺结节,结果自己熬出来的汤又苦又涩还泛着青渣,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看似简单的野草到底该怎么正确煎煮。
认识你的"药材伙伴" 新鲜采收的蒲公英讲究"晨露未消时采摘",这时候的叶片最完整,药效也最佳,如果是药店买的干品,记得先对着阳光检查一下,叶子应该呈完整的锯齿状,根茎不超过3厘米长,有个小窍门:捏一小撮闻闻,正宗的蒲公英应该有股淡淡的草木香,要是闻到酸味说明受潮变质了。
煎药前的准备工作 老辈人常说"三分药材七分煎",这话放在蒲公英身上特别贴切,刚采回来的鲜蒲公英要像洗菜似的轻轻搓洗,记住千万别用洗涤剂,流动清水冲三遍足够,去年我表弟直接用洗衣机甩干,结果把叶绿素全破坏了,熬出来的汤跟刷锅水似的。
冷浸是关键第一步 很多人直接上火熬,其实漏了重要环节,要把洗净的蒲公英(鲜品200克或干品50克)放进砂锅里,加纯净水没过药材3厘米左右,这时候别急着开火,让它在常温下泡半小时,就像泡茶一样,去年诊所来了个小伙子,急性咽炎想快点好,跳过冷浸直接熬,结果药效挥发不了,喝了三天都没见效。
火候掌控有门道 泡好的药材要武火(大火)烧开,这时候得守着锅边,等水面冒出鱼眼泡,马上转文火(小火)慢炖,鲜蒲公英熬15分钟,干品20分钟就够了,上次我妈嫌火关晚了,整整煮了四十分钟,结果药汁变得黏糊糊,喝起来满嘴发涩,这里教大家看状态:鲜品熬到叶片完全舒展,汤汁呈现淡黄绿色;干品则是茶褐色带点金边。
分次煎煮的秘诀 头煎药倒出后,砂锅里再加温水续煎第二次,两次的药汁混合后分早晚服用,这样药效均匀,特别注意别用铁锅,去年诊所有个大爷用铁壶熬,喝完直喊胃疼,蒲公英里的有机酸遇到铁器会产生反应。
加减配料有讲究 单纯喝蒲公英汤确实苦,可以学学中医馆的老师傅们:加两片生姜能调和寒性,配几颗红枣就没那么涩,上个月我嗓子疼,老中医给开了"蒲公英玫瑰饮",加了5朵重瓣红玫瑰,不仅味道变甘甜,疏肝理气的效果加倍。
特殊人群要注意 孕妇和脾胃虚寒的人要慎用,这可不是吓唬人,我们小区张姐怀孕时喝蒲公英茶流产了,后来中医告诉她这药性寒凉,孕期代谢本就慢,相当于雪上加霜,体寒的人建议搭配3克陈皮一起煮,既能保留药效又不伤肠胃。
保存学问大学问 干货蒲公英要装进棕色玻璃瓶,放在阴凉处,去年我图省事塞在铁皮盒里,结果三个月就发霉了,新鲜的如果想存久点,可以学外婆的方法:铺在竹匾上晒到八成干,再装进透气的棉布袋挂通风处。
现在知道为啥中药房抓药要问"生熟炮制"了吧?上周诊所来了个姑娘,网购的蒲公英茶喝得腹泻脱水,仔细一看包装,原来是把根茎叶全粉碎成末,这种提取物虽然方便,但完全破坏了药材的纤维结构,药性变得猛烈刺激,还是老祖宗留下的古法煎煮最稳妥,毕竟治病讲究的是润物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