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气温忽冷忽热,身边打喷嚏咳嗽的人多了起来,翻看朋友圈发现,不少人都在囤板蓝根、金银花这些中成药,作为用了十多年中药材的"老药罐子",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药柜里的抗病毒宝贝。
老祖宗留下的抗病毒智慧 中医虽然没有"病毒"这个名词,但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传染病认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那些治疗"伤寒"的方子,对付的就是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热病,像麻黄汤、葛根汤这些经典方剂,现在研究证实对流感病毒确实有抑制作用。
现代实验室验证过的抗病毒中药
-
板蓝根:这个家喻户晓的"抗病毒明星",其实最擅长对付的是咽喉肿痛,它含有的靛玉红成分,能直接抑制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活性,记得小时候发烧,妈妈总会去药房抓那种切成斜片的板蓝根,配上冰糖炖雪梨,苦中带甜的味道至今难忘。
-
金银花:别以为它只是夏天消暑的凉茶原料,最新研究显示,绿原酸这种活性成分能阻断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与人体ACE2受体结合,去年囤的金银花露终于派上用场,每天往保温杯里扔几颗,喝着居然有了科学依据。
-
连翘:这个长得像小盾牌的果实,可是清热解毒的高手,协和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连翘苷对抗合胞病毒的效果堪比利巴韦林,我家常年备着连翘薄荷茶包,喉咙痒的时候泡一杯,清凉感从舌尖直冲天灵盖。
藏在厨房里的抗病毒良方
-
生姜大枣茶:切三片老姜,加五颗掰开的红枣,煮十分钟当茶饮,这个土方法看着普通,实则暗含玄机——生姜的挥发油能激活呼吸道黏膜,大枣补气增强抵抗力,对付初起感冒特别管用。
-
黄芪炖鸡汤:正宗的药膳讲究"虚则补之",每年立冬后,我都会买半斤切片黄芪,和走地鸡一起慢炖,黄芪多糖能调节免疫系统,搭配鸡肉的优质蛋白,这锅汤就是给身体做全方位防护。
使用中药的三大避坑指南
-
别把中药当零食:有人听说鱼腥草抗病毒,就天天凉拌着吃,结果肠胃受不住,毕竟鱼腥草素虽好,过量会刺激消化道,记住任何药材都要适量,就像人参吃多了还流鼻血呢。
-
辨证施治是关键:同样是感冒,风寒型要用荆芥防风,风热型该选桑叶菊花,去年邻居把治风寒的麻黄汤给风热感冒的女儿喝,结果症状反而加重,这就是典型的用错药。
-
煎煮方法有讲究:现在很多年轻人图省事买中成药颗粒,其实传统煎药大有门道,解表药要武火快煎,补益药需文火慢熬,就像蒲公英,煮超过半小时反而会破坏有效成分,这点很多人不知道。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看到"抗病毒"三个字要格外谨慎,像贯众、野菊花这些有活血作用的药材,孕期最好避开,给孩子用药更要减量,我闺女六岁时喝藿香正气水,三分之一的剂量就见效,中医讲究"小儿脏腑娇嫩"真不是说着玩的。
最近整理药箱时发现,那些祖辈传下来的药材,经过现代科技验证依然闪闪发光,从张仲景的"白虎汤"到钟南山院士肯定的连花清瘟,中医药在抗疫路上从未缺席,不过要提醒大家,这些知识只能作为日常防护参考,真生病了还是要听医生的话,你家药箱里都藏着哪些抗病毒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