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芦中药别名大盘点!这些接地气的叫法你都知道吗?

一归堂 2025-05-06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蒺芦"到底是啥?揭开这味中药的真面目

很多老中医开药方时会写"蒺芦",其实这是民间对蒺藜的俗称,它学名叫"Tribulus terrestris",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表面布满尖刺,看起来像个小刺猬,在北方农村,它常被叫做"三角刺""野菱角",小时候在田埂上玩过的小伙伴肯定不陌生——这货扎裤子可疼了!

别看它浑身带刺,却是正经中药材。《本草纲目》里记载它能"主恶血,破症结积聚",现在中医常用它治疗头痛眩晕、胸胁胀痛、皮肤瘙痒等问题,不过今天咱们不聊药效,重点扒一扒这味药在民间的趣味别名。


各地方言里的"蒺藜":这些叫法太有画面感了!

  1. 刺蒺藜(最官方认证的名字)
    全国通用款别名,直接描述其带刺特征,老中医抓药时说的"刺蒺藜",指的就是晒干的成熟果实。

  2. 三角刺(江浙沪地区)
    因为果实呈三角星形,三个角各带硬刺,活脱脱微型海胆既视感,上海郊区老人还会用它编成小扫帚打扫灶台。

  3. 七里丹(两广地区)
    传说这种植物能治蛇虫叮咬,古代岭南采药人进山前吃七粒果实就能防毒,"七粒丹"后来传成了"七里丹"。

  4. 偷马针(西北牧区)
    牛羊吃了蒺藜容易划伤口腔,牧民发现牲畜突然不肯吃草,就会检查是不是踩了"偷马针"——这名字自带江湖气!

  5. 地雷子(东北民间)
    干燥后的蒺藜果壳硬邦邦,踩上去"咔嚓"响,小孩总当玩具玩,老一辈说这声音像踩中地雷,便有了这个戏称。

  6. 老鼠瓜(河南一带)
    春天开花时,黄褐色小花簇拥成球,远看像迷你南瓜花,加上果实产籽多得像下崽,便得了这个形象的名字。


古人怎么叫它?这些雅称藏着文化密码

  1. (《诗经》时代)
    《邶风·旄丘》里"琐兮尾兮,流离之子"中的"茨",就是指蒺藜,先秦时期它还是贫困人家围院的天然篱笆。

  2. 旁通(道家炼丹术)
    道教典籍中称蒺藜为"旁通",取其刺破障碍之意,暗喻修行者破除心魔,现在武当山道观仍保留种植传统。

  3. 天星草(宋代本草)
    因果实呈星状排列,宋人认为它吸收天地灵气,能治星辰相关的病症(比如头晕目眩),堪称最早的"星空疗法"。

  4. 杜蒺(李时珍专属)
    《本草纲目》特别注明"杜"指杜绝病邪,区别于其他类似药材,老祖宗取名真是讲究到骨子里。


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 军事级防御:二战期间某北非战场曾用蒺藜种子撒布战术,延缓德军坦克推进速度。
  • 美容秘方:明代后宫用蒺藜粉掺玉容散敷脸,据说能祛痘印(慎试!含轻微毒性)。
  • 文房清供:文人案头摆蒺藜盆栽,取"虽处荆棘不改其志"的寓意,比仙人掌有文化多了。

实用贴士:见到野生蒺藜怎么办?

  1. 认准特征:复叶对生,夏季开黄花,果实带刺且能粘衣物。
  2. 应急处理:被刺扎后用胶水涂抹,待凝固连刺拔除。
  3. 食用禁忌:孕妇忌服,体质燥热者慎用,需遵医嘱。

下次在野外看到这种带刺的小东西,可别再当普通杂草啦!从"地雷子"到"天星草",每个别名都是一部活着的民俗百科全书,要是遇到老中医开方写"蒺芦",千万别以为是错别字——这可是地道的中国式智慧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