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白龙须的别名,揭秘八角莲与金魁莲的神秘功效

一归堂 2025-05-06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师傅,这山里长得像小雨伞的白花根能入药吗?"二十年前跟着老药师上山采药时,我第一次指着岩缝里几株带露水的小白花发问,老师傅弯腰拨开叶片,露出底下缠绕着黑褐色根须的块茎:"这是白龙须,山里人叫它八角莲,遇上毒蛇咬伤能救命。"

藏在深山里的"毒蛇克星"

在浙西山区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听过白龙须的传奇,这种学名叫做八角莲的草本植物,根茎形似龙须而得名,最神奇的是它的解毒功效,村里老人常说"一叶八角莲,气死毒蛇仙",过去走山路总要揣着晒干的根茎备用。

去年清明返乡,发现老家后山的岩壁上还长着几丛,凑近细看,圆圆的叶片真的裂成八瓣,像极了打开的折扇,花瓣却只有六片,透着股清冷的香气,老药师教我辨认诀窍:"正宗白龙须叶尖带钩,根须断面有云锦纹,就像老丝瓜瓤似的。"

千年古方里的救急良药

翻遍县志药典,白龙须的药用记载能追溯到唐朝。《本草拾遗》里记着它"味苦辛,性凉,专解蛇虫毒",李时珍在《纲目》里补充说"捣汁敷疮疡,煎水治跌打",最有趣的是它在苗疆地区的叫法——金魁莲,据说是因为开花时金光灿灿,像状元郎戴的金花。

邻村王大夫家祖传的蛇伤药方,主药就是白龙须配半边莲,有年夏夜他救下被五步蛇咬伤的货郎,亲眼见他把鲜根嚼碎敷在伤口上,不到两刻钟就止住蔓延的黑痕,不过老辈人总叮嘱:"这药性烈,没把握时千万别乱试。"

现代实验室里的新发现

前几年省中医院的研究员来村里收药材,带着精密仪器检测出白龙须含有鬼臼毒素、挥发油等成分,现在药店里卖的抗癌中成药"复方八角莲胶囊",主要成分就是经过炮制的白龙须提取物,但老药师总是摇头:"机器分析再准,也比不过祖辈传下的九蒸九晒手艺。"

我在淘宝卖山货的朋友小陈,最近把自家种的白龙须切片上网卖,没想到买回家泡酒的年轻人居多,都说缓解肩周炎有奇效,倒是有几个顾客反馈用量过大导致腹泻,这才赶紧在商品页加上"每日不可超5克"的警示。

采收时节里的生死讲究

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白龙须要赶在谷雨前后采挖,这时候浆水足,药效最强,但岩壁采摘格外危险,十年前隔壁村的老张头就是采药时失足摔下山崖,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愿意学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

辨别真假更是门学问,市面上有用秋海棠根冒充的假货,外行人很难分辨,我按老师傅教的方法:真品根须断口会渗出黄棕色黏液,假的则干爽利索,去年帮表弟鉴定网购的"野生白龙须",水泡后就现了原形。

站在老家后山的采药径上,看着岩缝里零星开放的小白花,突然想起老药师临终前的交代:"这山里宝贝多,但得懂得敬畏。"如今白龙须早已列入国家保护名录,那些曾经随手可得的救命草根,或许终将成为传说,但每当夏季进山,我仍会习惯性地多带几瓶自酿的药酒——毕竟山野间的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