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感觉肚子凉飕飕的,吃饭没胃口还经常胀气,手脚更是像冰块一样捂不热,去看中医才知是"脾胃虚寒",老大夫开的药方里全是些温中类的中药,今天就带大家认识这些暖胃神器,让你从里到外暖起来!
什么是温中类中药? 这类药材就像身体里的"小太阳",专治各种寒症,当你吃凉东西拉肚子、着凉胃痛、手脚冰凉时,它们就能大显身手,通俗点说,就是给肠胃穿件保暖衣,把寒气驱赶出去。
厨房里常见的暖胃三宝
-
生姜:厨房必备的"救急队长" 别看它不起眼,驱寒效果一流,风寒感冒煮碗姜糖水,痛经来片姜糖膏,炒菜放几片还能去腥提鲜,记得留块皮,那是药效最强的部分。
-
花椒:麻香里的暖身高手 川菜馆里红油飘香的秘密武器,其实也是温中良药,牙疼含颗花椒能止痛,泡脚加把花椒驱寒气,炖肉时丢几粒还能暖肠胃。
-
大枣:甜滋滋的补血暖娃 别光当零食吃,它可是"天然维生素丸",配生姜煮茶暖宫,搭枸杞泡水补气,熬粥时放几颗,整个人都滋润起来。
药店里的专业暖胃军团
-
高良姜:胃寒痛的克星 这味药最懂"寒湿绞痛"的苦,尤其对付吃冷饮后的刺痛,切片泡茶喝,那股辛辣直冲喉咙,喝完打个嗝立马舒服一半。
-
砂仁:胀气不消化的救星 饭前含颗砂仁,就像给肠胃做了个热身操,特别适合吃完粽子、汤圆这种黏食后的腹胀,破气消积一把好手。
-
丁香:口臭克星的真面目 别只当它是香料,人家可是正经温中要药,胃寒引起的口臭,含两粒丁香比口香糖管用多了,还能顺便暖胃。
千年暖胃经典方剂
-
理中丸:脾胃虚寒者的救命丹 这个出自《伤寒论》的古方,堪称暖胃界的祖师爷,党参补气,干姜驱寒,白术健脾,甘草调和,四味药各司其职,把寒气层层包裹住。
-
附子理中丸:寒到骨子里的加强版 比普通理中丸多了附子这味猛药,专门对付那些穿多厚都冷、喝热水都不管用的重度寒症,但注意这是药不是糖,得遵医嘱服用。
现代人的暖胃新用法 现在年轻人流行"朋克养生",保温杯里泡枸杞早就out了,试试这些新潮搭配:
- 生姜红枣茶+红糖珍珠:奶茶控的养生版本
- 花椒泡脚包+艾草:寒从脚下生的克星
- 丁香精油+热敷袋:姨妈期暖腹神器
使用温中中药的三大禁忌
- 阴虚火旺者慎用:本身就容易上火的人,吃这些就像火上浇油
- 夏季别贪多:三伏天大量进补,小心补出痔疮
- 孕妇要谨慎:特别是含有活血成分的配方,一定要问过医生
自制暖胃食疗方
-
姜汁撞奶:广州早茶的经典智慧 现磨的老姜汁冲进热牛奶,瞬间凝固成蛋羹状,辣得过瘾又奶香十足。
-
花椒蒸梨:润燥驱寒的甜蜜组合 雪花梨挖空填入花椒粒,隔水蒸熟,花椒的麻香混着梨子的清甜,咳嗽痰多时最合适。
-
丁香卤牛肉:厨房小白也会做的药膳 牛腱肉加丁香、草果慢炖,卤香里带着淡淡药香,寒冬吃最滋补。
辨别真假温中中药的小技巧 买生姜挑表皮发黄的(青皮姜更嫩),选花椒要闻着麻香不带霉味,大枣别买亮红得像打过蜡的,中药材讲究个"陈",但生姜、砂仁这些挥发性强的药材,放太久有效成分就挥发了。
古今暖胃智慧碰撞 古人用陶罐煨参汤,我们现在有恒温壶煮养生茶;以前富贵吃人参,如今平民嚼枸杞,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温暖的追求,下次胃不舒服别急着吃西药,翻翻厨房调料柜,说不定就能找到天然暖胃药。
记住这些暖胃知识点,这个冬天再也不用缩成虾米,不过要是症状严重,还是要找专业医师开方,毕竟咱们讲的是养生,不是当医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