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荆门山区,这句农谚后面还跟着半句:"山坡田埂,撒下药籽",作为湖北重要的中药材产区,荆门人把草药种子播进荒坡薄地,不仅种出了年产值超5亿元的"绿色银行",更在石缝里趟出一条生态致富路。
山沟里的"本草纲目" 在荆门东宝区马河村,65岁的陈大伯蹲在自家后山,手指捻着虎杖苗就像在数钞票。"莫看这黄杆杆不起眼,根茎晒干能卖8块钱一斤。"他脚边的山坡上,黄芩、苍术、夏枯草挨挨挤挤,这些能在石头缝里扎根的药材,把曾经的"鸡肋地"变成了聚宝盆。
荆门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带,七成山地孕育了170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老辈人靠山吃山,采挖野生药材换油盐钱,如今政府牵头建起标准化种植基地,给山民配上"技术外挂"——农技员教大家用微生物菌剂改良酸性土壤,推广"林药间作"新模式,让薄皮黄土变成药材温床。
藏在药材里的"致富经" 在钟祥客店乡,返乡青年王磊的百亩柴胡基地里,无人机正喷洒营养液,这个90后新农人算过一笔账:传统玉米亩收益不过800元,改种荆半夏、桔梗等道地药材,管理得当能翻五倍,更让他心动的是订单农业,药企提前锁定收购价,旱涝保收。
当地药农摸索出"三季套种"秘诀:春季种柴胡,夏季套种决明子,秋季撒播紫苏籽。"就像玩俄罗斯方块,见缝插绿",漳河新区农办主任笑着比喻,这种立体种植让土地利用率提升40%,亩均收益突破万元。
从"草头方"到产业链 在京山市孙桥镇,张大姐家的阁楼上堆满艾草,她不光种艾,还和姐妹们合伙开发艾条、艾绒被,直播时现场演示"古法炮制"。"城里人就爱这个调调,看着手工捶艾绒特别过瘾",去年她们通过电商卖出30多万支艾制品。
荆门人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连续五年举办中医药文化节,游客在药王谷体验采药,去药膳馆尝菊花火锅,临走还要装袋自磨的三七粉,文旅局长透露,中医药主题游每年带来2亿消费,带动周边农家乐新增50多家。
科技赋能"草药经济" 在沙洋县中药材产业园,智能温室里传感器正监测着温湿度,技术员小刘展示手机APP:"浇水施肥全凭数据说话,就像养孩子有成长档案。"他们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培育的"荆菊1号",抗倒伏能力提升30%,精油含量比普通品种高两成。
最让药农安心的是溯源系统,每捆药材都有二维码"身份证",收购商扫码就能看到种植全过程,"以前怕农药残留不敢出口,现在日韩订单排到年底",合作社理事长老李捧着手机里的外汇到账信息,眼角笑出褶子。
青山常在的幸福路 行走在屈家岭管理区的GAP种植基地,只见药材架下黑麦草郁郁葱葱,这种"中药+牧草"轮作模式,既保持水土又养肥地力,70岁的赵大爷带着孙女在地里拔草,"过去炸山采石,现在种药护绿,孙子辈还能看青山"。
荆门的实践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统计显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带动2.3万农户增收,其中脱贫户占比超四成,更难得的是,森林覆盖率不降反升,真正实现生态账和经济账"双赢"。
夕阳下的荆门山乡,药田像打翻的调色盘,黄芩的嫩绿、丹参的绛红、射干的金黄交织成画,这些生长在石头缝里的"仙草",不仅治愈着人们的病痛,更滋养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当古老智慧遇上现代科技,荆门的青山绿水间,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本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