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回村探亲,发现隔壁王婶家屋檐下晒着一堆灰头土脸的野草,凑近一看,这不就是田埂上常见的车前草吗?没想到这些被城里人称作杂草的植物,在懂行的人眼里竟是治病救人的宝贝,今天咱就聊聊那些藏在农村田间地头的野生中药植物,说不定你家门前就藏着个"百草园"呢!
【田埂边的"利尿剂"——车前草】 要说最常见的野生中药,车前草绝对排前三,这种贴着地面生长的野草,在水沟边、菜园角随处可见,老辈人叫它"蛤蟆衣",叶片肥厚带褶皱,一根细长花穗直愣愣往上窜,别看它不起眼,可是治疗尿路感染的良药,记得去年邻居家小子上火憋尿憋出炎症,王婶揪了半筐车前草煮水,连喝三天就好了,不过要认准叶片完整的,发黄腐烂的可不能用。
【溪涧里的"消炎药"——鱼腥草】 清明前后去山里采蕨菜,总能在阴湿处发现一丛丛心形叶子的植物,凑近闻有股特殊的腥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鱼腥草,村里人叫它"折耳根",凉拌吃能败火,捣烂外敷治疔疮,去年我嗓子肿痛,外婆直接掐了几段茎叶泡开水,那股子冲劲确实消火,不过第一次尝试的最好先少量试吃,有人受不了这味道会反胃。
【房檐上的"清热解毒丸"——蒲公英】 春风一吹,田间地头就冒出成片的黄色小花,这就是蒲公英,等花谢了变成毛茸茸的种子球,孩子们最爱揪着玩,其实它的根叶花都能入药,特别是春天刚冒尖的嫩苗,焯水凉拌比沙拉还清爽,上个月我嘴角起泡,挖了十几颗洗净捣汁捈,两天就消下去了,不过要选叶片翠绿的,发紫的老了效果差。
【灶台边的"妇科圣手"——艾草】 端午节挂艾蒿的习俗可不是瞎讲究,这种带着白色绒毛的菊科植物,整个就是行走的中药铺,鲜嫩艾叶焯水剁碎和糯米粉做青团,清香扑鼻;晒干的艾绒做成条熏灸,能暖宫驱寒,村里姑娘痛经,长辈都会采把艾叶煮鸡蛋,连汤带水吃下去,肚子立马暖烘烘的,不过艾草性温,热性体质的要少吃。
【荆棘丛中的"风湿克星"——苍耳子】 秋天走在荒地里,裤腿上总粘着些带刺的小球,这就是苍耳子,它浑身是宝:果实熬油治关节炎,茎叶煎水洗湿疹,就连刺头晒干都能当鞋垫治脚气,邻村张大爷风湿腿疼十几年,用苍耳子泡酒擦患处,现在能蹲着锄地了,不过这货太扎手,采摘时得戴手套。
这些野生药材虽然好,但采摘可得讲究时候,比如蒲公英要趁没开花时采,艾草得在端午前后收,车前草雨季最茂盛,更重要的是千万别乱吃!去年村西头老李误把毒芹当柴胡,差点闹出人命,建议大家采药前多问问老中医,或者买本《中草药图鉴》对照着认。
其实这些野草在古代都是正儿八经的药材。《本草纲目》里记载的草药,大半都来自山野田间,现在城里药店卖的中药材,很多也是人工种植的,下次回村别光顾着玩手机,蹲下来认认这些"救命草",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真生病还是要看医生,这些野草顶多算个辅助调理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