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地下的养生密码!根茎类中药材高清图鉴,收藏备用

一归堂 2025-05-06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老板,这根黄澄澄的药材是啥啊?"小时候跟着外婆去中药铺抓药,总被抽屉里那些弯弯绕绕的根茎吸引,老中医笑呵呵地抓起一块:"这是黄芪,补气的,给你阿婆炖汤正合适。"谁能想到,这些埋在土里的宝贝,竟是老祖宗传了千年的养生密码?

人参:百草之王的"皱纹脸"

第一次见野山参实物时,我差点以为拿错了红薯干,只见它浑身褶皱像老头脸,须须绕绕像蜘蛛腿,掰断却沁出蜂蜜般的汁液,东北老药农教我辨认窍门:"芦头(茎痕)像戴着帽子,皮紧有横纹,闻着带点苦杏仁香。"市面常见的园参虽便宜,但补气效果打折扣,倒是西洋参切片泡水,特别适合熬夜族提神。

黄芪:甜丝丝的"补气圣品"

在甘肃陇西的黄芪种植基地,我见过刚挖出的鲜黄芪,外皮黄褐色带纵皱纹,断面纤维性足,嚼起来居然带点甜味,老药工说:"选芪要挑主根粗长,直径超过1厘米的,切面金黄无空心。"现在药店里常见蜜炙黄芪片,用来煲汤炖鸡最合适,但高血压患者要少吃。

当归:药膳界的"妇科圣手"

甘肃岷县的当归田里,药农正在晾晒油亮亮的当归身,好的当归头大身长,断面黄白色有裂隙,闻着带点麻舌感,我试过用当归头炖乌鸡,汤色金黄油亮,喝下整个肚子都暖烘烘的,不过要注意,当归活血力强,孕妇和经期量大的女生要避开。

甘草:甜根子里的大智慧

在新疆甘草种植基地,我尝过新鲜甘草的甘甜,好的甘草外皮红棕色,断面有明显的"菊花心"纹理,嚼着越嚼越甜,老中医教我认"粉甘草"和"炙甘草":生甘草偏凉能清热,蜜炙过后更适合补中益气,但长期过量服用会浮肿,每天泡水别超3克。

川芎:香气扑鼻的"头痛克星"

四川彭州的川芎田里,药农正采收拳头大的块根,正宗川芎表面灰褐色有瘤状突起,断面像蝴蝶翅膀上的花纹,闻着有股浓郁的樟脑香,我试过用川芎泡脚,对风寒头痛确实管用,但阴虚火旺的人用了反而上火。

白术:带着"云头"的健脾高手

浙江磐安的白术地里,药农展示刚挖出的"云头鹤颈",优质白术表面有细密皱纹,断面黄白色带点朱砂点,烘干后像迷你芋头,我用白术粉配茯苓做过面膜,控油效果意外的好,不过内服要炒制过才不伤胃。

半夏:毒与药并存的"旱珍珠"

在山东菏泽的半夏种植区,药农戴着手套处理有毒的生半夏,正品半夏像颗小圆珠,表面光滑带麻点,断面洁白如玉,我亲眼见过炮制过程:生姜汁煮、白矾水泡,最后才能入药,虽然能化痰止咳,但绝对不敢自己乱用。

地黄:从"黑玉"到"金砖"的蜕变

河南温县的地黄田里,药农正在加工鲜地黄,生地黄断面乌黑发亮像玉髓,烘干后变成棕黑色的"熟地黄",再经过九蒸九晒就成了酒香四溢的"熟地",我试过用鲜地黄榨汁调蜂蜜,对便秘确实有奇效,但脾胃虚寒的人喝了会拉肚子。

防风:带着"蚯蚓头"的祛风侠

在内蒙古防风种植基地,我见过像糖葫芦串的防风根,好的防风表面有"蚯蚓头"特征,断面有明显菊花心,闻着带点薄荷香,去年感冒鼻塞,用防风通圣散泡脚,结果整晚狂打喷嚏,原来是把风寒往外排。

三七:铜皮铁骨的"金不换"

云南文山的三七田里,药农正在清洗带瘤的块根,真三七表皮灰褐色有断续纵纹,断面灰绿色像大理石纹,嚼着先苦后甜,我试过用三七粉配丹参敷崴脚处,消肿速度惊人,但孕妇看到这名字就要绕道走。

这些长在土里的宝贝,个个都是时间沉淀的精华,不过要记住:再好的药材也要对症,就像钥匙和锁必须匹配,下次去中药店,不妨仔细看看这些根茎的纹路色泽,说不定能读懂它们跨越千年的养生密码,对了,你家乡有没有特别的根茎药材?欢迎在评论区晒出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