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买的那些中成药算中药吗?""冲剂、药丸这些现代化包装的药材还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迷糊的老话题,其实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从咱们老祖宗的看病方式说起。
在古代中医馆里,老大夫把脉后会手写药方,病人拿着方子去抓药,那时候的中药都是原始形态——该切片的当归还是整根的人参,该捣碎的栀子绝不给你磨粉,这种需要现场加工的"生药"状态,才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传统中药。
不过时代在进步,现在谁还有空守着砂锅煎药?于是聪明的制药人就把经典药方改良成了更方便的形式,像北京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的气雾剂,这些把古方做成丸剂、胶囊、冲剂的制品,就是典型的中成药,它们既保留了传统配方的精髓,又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说到这儿有人要问了:那这些瓶装盒装的中成药到底算不算中药?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中药的本质特征,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也就是根据个人体质差异调整用药,真正的中药治疗应该是个性化的,就像裁缝做衣服要量体裁衣,但批量生产的中成药显然做不到这点,它们更像是按照标准尺码生产的成衣。
举个例子,同样是感冒,风寒型要用辛温解表的药,风热型就得换辛凉配方,但市面上常见的999感冒灵,其实是把中西药结合的固定配方,这种情况下,严格来说它已经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而是经过工业化改造的"现代中药"。
再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成分问题,很多人以为只要写着"中药成分"就安全无副作用,这其实是个误区,就拿常见的板蓝根颗粒来说,虽然主要成分是板蓝根,但为了方便保存和服用,里面添加了蔗糖、淀粉等辅料,更关键的是,这些成药大多经过化学提取,有效成分的浓度比传统煎煮高出好几倍,去年上海某医院就接诊过长期喝复方阿胶浆补气血,结果吃出肠胃不适的案例。
这里必须给大家敲个警钟:中成药绝不是零食!我邻居张大爷听说丹参滴丸能通血管,每天当保健品吃,结果上个月查出凝血功能异常,所以说即使是"纯中药"制剂,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区分传统中药和现代成药呢?教大家三个实用方法:一看制作工艺,传统中药需要煎煮,而成药直接口服;二看成分表,纯中药制剂不会掺杂化学名称的辅料;三试溶解性,真材实料的中药粉末会有很多残渣,如果冲剂特别清澈反而要小心。
现在市面上有些聪明商家玩文字游戏,把保健食品吹嘘成"古方秘制",记住凡是宣称"包治百病"的都不靠谱,真正负责任的中药说明会上标注"本品仅作辅助治疗",就像前段时间被查处的某品牌"壮阳酒",打着中药旗号非法添加西药成分,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特别坑人。
说到底,成药是不是中药不能一刀切,如果是严格按照经典药方炮制,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丸散膏丹,当然属于中药范畴,但要是经过现代工业提纯,添加了非中药成分的产品,就只能算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就像火锅底料,现炒的和袋装的都能吃出火锅味,但制作工艺差得远呢。
最后给正在吃药的朋友几点建议:急症重症别扛着,该吃成药时别硬撑;慢性病调理要找中医开方,别自行买药瞎琢磨;孕妇小孩老人这些特殊群体,吃药前一定咨询专业医师,毕竟不管是草根树皮还是精致药丸,对症下药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