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药容易走油?老药工教你科学保存秘诀

一归堂 2025-05-06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咱们平时去中药店抓药,总能看到柜台里有些药材油亮亮的,特别是像当归、牛膝这些根茎类药材,表面常泛着油光,老师傅们管这种现象叫"走油",这可是中药材储存的大忌,今天我就给大家掰扯掰扯哪些中药最容易走油,该怎么正确保存它们。

啥是中药"走油"? 说白了就是药材内部油脂成分往外渗,就像咱们家的花生米放久了会冒油光,那些含脂肪油、挥发油多的中药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走油后的药材不仅卖相难看,药效也会打折扣,严重的还会发霉变质。

五类最易走油的中药

  1. 当归家族(当归、独活、川芎) 这些伞形科药材含挥发油特别多,特别是当归,油性足得像块小腊肉,新货切片时能闻到浓郁香气,要是储存不当,半个月就能看见切面渗出油珠子。

  2. 地下块根类(牛膝、麦冬、天冬) 这类长在土里的药材淀粉含量高,加上采收时难免带点损伤,简直就是微生物的温床,像牛膝这种细长的根条,稍受潮就会从断面开始泛油。

  3. 果实种子类(柏子仁、杏仁、火麻仁) 这些本身就是油料作物,柏子仁含油量高达50%以上,新收的柏子仁白胖胖挺可爱,要是用塑料袋装着忘进冰箱,三天就能捂出哈喇味。

  4. 动物类药材(蛤蚧、蜈蚣、土鳖虫) 别看这些虫虫类药材干巴巴的,其实体内油脂特别容易氧化,特别是蛤蚧,尾巴部位脂肪多,夏天常温放两天就发软粘手。

  5. 树脂类(乳香、没药、血竭) 这些从树上流出来的"眼泪"自带粘性,遇到高温高湿环境就像融化的蜡烛,去年有位客人把乳香藏在衣柜里,结果整个抽屉都染上了黏糊糊的红油。

药材走油的三大元凶

  1. 温度过高:中药材仓库标准温度是≤25℃,超过这个度数就像把黄油放灶台边
  2. 湿度太大:空气湿度超过70%就相当于给霉菌开派对
  3. 光照氧化:特别是窗台边的直射光,能让挥发油加速分解

老药工的存药绝招

  1. 分装密封术 别图省事把不同药材混装,当归和牛膝得分开,最好用食品级铝箔袋,挤掉空气后夹个酒精棉球封口,像柏子仁这种油料,建议分装成一周用量的小包。

  2. 冰箱冷藏法 动物类药材必须进冰箱冷冻层,蛤蚧要包上保鲜膜防串味,树脂类药材适合放冷藏室,但记得避开水果抽屉,香蕉释放的乙烯气会催熟药材。

  3. 传统养护技 老一辈用的石灰缸储存法现在依然管用,在陶罐底部铺2厘米厚炒过的石灰,上面放药材,再盖层草纸,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麦冬、天冬这类块根类药材。

  4. 定期翻晒法 每年立春、立秋前后选晴天晒药,当归片要摊在竹匾里,厚度不超过3厘米,正午时分翻个面,记住千万不能晒过头,摸起来温热就要收,否则药效全跑光。

急救走油药材 发现药材刚有点走油苗头,赶紧"抢救":

  1. 晾晒法:阴雨天用50℃暖风机吹,边吹边翻动
  2. 烘烤法:烤箱调至60℃热风循环,下面垫烤盘纸
  3. 辅料吸潮:严重返潮的加少量滑石粉拌匀,筛掉粉末

辨别走油四步曲

  1. 看颜色:当归变深色像酱油渍就算变质
  2. 闻气味:正常麦冬有清甜,走油后发酸
  3. 摸质地:牛膝发软粘手说明已经霉变
  4. 尝味道:试吃党参若发苦肯定不新鲜

最后提醒各位,买中药别贪多,特别是夏季尽量少囤货,像当归这种常用药材,建议买处理好的真空小包装,用多少拆多少,毕竟药材不是陈年老酒,越存越香的只有极少数矿物类药材,多数还是趁鲜用效果好,下次抓药时记得问问药师:"这药材怎么存不走油?"保管能让你的药箱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