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质量背后的秘密,老药师教你避开这些坑!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最近老张在药店抓药时发现个怪事——同样叫"当归"的药材,有的卖30块一斤,有的要80块,店员说贵的"质量好",可老张掰断药材一看,便宜的泛着诡异的亮黄色,贵的倒是带着自然的棕褐色,这中药饮片市场里到底藏着多少门道?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年被忽略的中药质量真相。

作坊式加工藏隐患 前些天走访安徽亳州药材市场时,正碰上几个农户在街边晾晒黄芪,大竹匾里铺开的药材看着金灿灿,凑近却闻到刺鼻的硫磺味。"这不熏不行啊,阴雨天不处理三天就发霉。"药农老王抽着烟直叹气,这种土法炮制在中药材产区并不少见,硫磺熏蒸能增白防腐,但过量残留会刺激呼吸道,长期服用更伤肝肾。

更离谱的是某些"美容"手段,去年某药厂回收的次品人参,经过焦糖色浸泡后摇身变作"高丽参",这些经过染色、增重的饮片,有效成分早就流失大半,老中医常说"好药看断面",像川芎这种根茎类药材,正常应该是淡黄色同心环,要是变成惨白或异常金黄,多半动过手脚。

储存环节暗藏玄机 上月帮亲戚整理药房仓库,成箱的茯苓块堆在墙角,表面看着干净,翻到底下却发现霉斑,中药材储存讲究"三分晒七分藏",湿度温度稍有差池就变质,现在不少药店为省成本,把虫草、人参这类贵重药材塞进普通冰柜,结果冷藏室串味,西洋参染上鱼腥味,药效大打折扣。

有些不良商家更发明了"翻新术",陈年枸杞用碱水浸泡后色泽鲜亮,发霉的党参用磷化铝熏蒸杀虫,这些处理手段看似光鲜,实则把药材活性成分破坏殆尽,老辈人常说"药材过夏如过鬼门关",现在有了冷库技术本该延长保质期,却被某些人钻了空子。

火眼金睛辨优劣 上周陪邻居李婶去抓药,她特意带了个小手电筒。"这是我闺女教的,照药材要看透光性。"优质当归在阳光下应呈现半透明琥珀色,要是光线完全透不过,八成是硫磺熏过的,像金银花这种花类药材,好的应该保留完整花蕾,要是花瓣散落发黑,说明采摘后没及时烘干。

老药师传授了个笨办法:闻香气,真正的三七嚼起来先苦后甜,假的掺了面粉就有生涩味;正宗的川贝母带点腥气,硫磺熏过的只剩刺鼻味,现在很多药店提供切片服务,不妨要求看看原药材,切面光滑无杂质的才是上品。

选购存药有诀窍 在杭州某老字号药房,掌柜的教我个口诀:"观其色,嗅其气,尝其味,摸其质",比如买黄芪,好的应该表皮皱缩明显,折断时有粉尘飞扬;劣质品往往用糖水泡过,断面黏腻,保存时最好用玻璃罐装,放点花椒防虫,别学年轻人塞冰箱冷藏,寒湿环境反而加速变质。

现在网购中药也得留个心眼,某宝上9.9包邮的"野生灵芝",到手全是边角料拼凑的;直播间叫卖的"百年老参",细看全是拼接货,记住正经中药材不可能白菜价,低于市场价七成的要警惕,收到货先别急着吃,用40℃温水快速冲洗,热水浸泡会溶解有效成分。

监管升级见成效 这两年国家药监局连续出手,去年就查封了23家违规企业,现在正规厂家都要过GMP认证,生产车间必须分区管理,像同仁堂这样的百年老店,炮制甘草要经过九蒸九晒,每批产品都能追溯到具体地块,虽然完全杜绝掺假还不现实,但包装上的追溯码确实能查到产地和检测报告。

说到底,中药饮片质量关乎全民健康,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既要提高鉴别能力,更要支持那些坚守传统的良心药商,下次抓药时多问几句产地、炮制方法,别嫌麻烦——毕竟吃药这事,真不是越便宜越好,记住老祖宗的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才是中药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