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连中药都能买到假货!"上周邻居王阿姨拿着药店买的人参来找我,切片后发现参味淡得像白菜,这种事儿在中医药行业早就不是新鲜事,但每次听到还是让人心里发紧,作为一个在药房摸爬滚打三十年的老药师,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中药质量那些不为人知的门道。
市场乱象:从街边摊到老字号的"潜规则" 前些天带徒弟去药材市场调研,刚进大门就闻到刺鼻的硫磺味,摊主神秘兮兮地兜售着"野生灵芝",价格比正规药店便宜三分之二,仔细一看,菌盖表面残留着白色结晶,掰开断面全是空心泡——明眼人都知道这是药厂下脚料熏硫翻新的货色。
更离谱的是某些老字号药店,去年帮朋友验药,包装精美的西洋参片,拿放大镜看竟然掺着胡萝卜丝,商家狡辩说"只是品相不好",但懂行的都知道,这分明是用模子压制的拼接货,现在有些不良商家玩出新花样,给劣质药材喷香精,当归掺当归尾,冬虫夏草插铁丝,手段层出不穷。
五招鉴别法:老药师的看家本领
-
望气色:优质黄芪表皮有天然皱纹,断面金黄带放射状纹理,假货多经硫磺熏蒸,颜色过分鲜亮,闻着有刺激性酸味,就像我上次收到的"云南三七",个头匀称得反常,结果泡水后全散架了。
-
尝滋味:正宗川贝母入口微苦带甘,嚼着有黏牙感,赝品常用面粉团掺贝壳粉冒充,含嘴里像啃石膏,去年病人投诉止咳效果差,结果发现药方里的贝母根本溶不掉。
-
试沉浮:好阿胶块砸碎后断面光滑如琥珀,劣质品掺皮胶遇热变软发黏,我常用的土方法:真牛黄轻抛能弹起,假牛黄(多是猪胆粉)落地就碎成渣。
-
观汤色:煎药时最骗不了人,正牌金银花煮出来是淡茶色,染色的立刻现出浑浊的墨绿色,有次患者反映药效不对,发现是抓药时把煅牡蛎换成了石灰粉。
-
查细节:野山参须根上有明显螺旋纹,人工种植的则规整得可疑,前年收过"西藏红花",泡水后花芯竟褪色成白蕊,原来是玉米须染色的。
储存玄机:好药材也怕"保管不善" 上个月诊所防潮箱罢工,存着的陈皮全霉变了,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师傅的教诲:中药质量三分看药材,七分靠养护,现在很多人网购药材,收到包裹要先检查密封性,像枸杞、菊花这类易吸潮的,必须冷藏保存。
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某医院药房,把人参随意堆在暖气旁,两年后参体干缩成木柴,有效成分流失大半,正确做法是:含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藿香)要阴凉处存放,矿物类药材需密封防氧化,蜜炙药材必须冷藏防返潮。
政策利剑:新规下的行业变革 最近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可不是摆设,上周参加行业会议,某药企负责人透露:现在GMP认证车间装摄像头,从种植采收到炮制全程追溯,特别是贵细药材,每根虫草都要有DNA检测报告。
不过监管也有漏洞,某次暗访发现,同一批号的茯苓饮片,在医院药房和电商平台竟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质量,后来才知道,有些经销商把抽检合格的样品专供检查,实际发货却是另一套标准。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传统鉴别 现在中医院引进了红外光谱检测仪,照一下就能显示药材特征谱图,我们诊所最近添置了便携式拉曼检测仪,当场验证熊胆粉真伪只需三十秒,但老手艺不能丢,就像鉴别麝香,仪器测不出"辛凉透窍"的那种特殊香气。
上个月带徒弟去皖南山区采药,老药农教我们看石斛的生长朝向:向阳面铁皮石斛胶质浓,背阴的就差些火候,这种口传心授的经验,再先进的机器也替代不了。
写在最后:守护中药质量需要全民觉醒,买药别贪便宜,储存别图省事,遇到可疑药材及时送检,记得三年前那个肺癌患者,因为长期服用硫磺熏蒸的当归,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延误治疗,中药治病救人,前提是它得是真材实料,下次抓药时,不妨多问一句:"这药材能让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