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中药,藏在古籍里的抗疟英雄,如今为何鲜为人知?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6 0
A⁺AA⁻

最近刷到不少网友讨论"中药抗疟"的话题,突然想起柜子里那本发黄的《肘后备急方》,翻开泛黄的书页,"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字迹旁,还藏着另一个被遗忘的抗疟功臣——常山,这个在东汉时期就写入医书的中药,怎么就在现代抗疟战场上销声匿迹了?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千年抗疟名药的前世今生。

【从"病酒"到抗疟神药的逆袭】 常山这味药的名字特别有意思,传说古代有位樵夫在常山采药时发现它,后来直接用山名命名,不过真正让它封神的还是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面记载的"截疟七宝饮"把常山奉为君药,最传奇的要数晋代葛洪,他在《肘后备急方》里详细记录了用常山治疟的案例,说病人喝下常山煎剂后"吐得昏天黑地,但疟疾竟停了"。

老辈人都知道,过去农村治疟疾有个土方子:端午节前后挖的常山根切片,用黄酒泡三天,疟疾发作前两小时喝下去,虽然吐得七荤八素,但确实能退烧止颤,这种"以吐治疟"的土方法,其实暗合中医"截疟"的理论,通过催吐排出体内疟邪。

【实验室里的真相与谎言】 现代药理研究揭开了常山抗疟的奥秘——它含有的常山碱能麻痹疟原虫,有意思的是,科学家发现常山抗疟的有效时间和疟疾发作周期完美吻合:服药后2-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正好掐着疟原虫大量繁殖的时间点,这哪是巧合,分明是老祖宗用生命试出来的精准计时器。

不过常山也有让人头疼的毛病,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跟我聊过,他们做实验时发现,小鼠吃完常山提取物后,半数出现呕吐反应,这才明白古人为什么要用"酒制常山",原来是用酒精炮制减轻呕吐副作用,但现在年轻人看到中药方里写着"常山9克",恐怕很难想象这背后藏着两千年的配伍智慧。

【现代战场为何不见常山?】 去年去云南边境采访,当地卫生所医生告诉我,现在治疟疾首选还是青蒿素,我问他:"常山这么灵,怎么不用?"他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说:"你看这些疟疾高发区,很多在深山老林,常山需要现采现用才有效,物流跟不上啊!"

这话点醒了我,常山就像个娇贵的公主,必须用农历五月的鲜根,晒干后三个月内用完,现在人工种植的常山,有效成分含量只有野生的一半,更扎心的是,提纯常山碱的成本是青蒿素的三倍,这在讲究性价比的现代医疗体系里,确实难以存活。

【藏在偏方里的生命力】 别急着给常山判死刑,我在浙江调研时发现,义乌商人把常山开发成了足浴包原料,当地中医解释说,常山碱通过足底涌泉穴吸收,既能温经散寒,又不刺激肠胃,还有个意外发现:疫情期间,有患者用含常山的泡脚粉缓解发烧症状,这或许暗示着新的给药途径。

最近中科院的研究更让人惊喜,他们发现常山碱对某些耐药疟原虫依然有效,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当青蒿素组合疗法逐渐失效时,这个千年老将可能又要披挂上阵了,只不过这次,它需要穿上纳米控释系统的盔甲,戴着靶向递送的头盔。

【我们该怎么看待常山?】 在云南中缅边境,我见过傣族老人用常山叶煮水擦身预防疟疾,这种民间智慧提醒我们:中药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活着的医学遗产,现在的关键是要用现代科技解开它的封印——比如通过微囊技术掩盖苦味,用缓释制剂减少呕吐,或者像青蒿素那样提取单一成分。

下次整理药箱时,不妨留个角落给这些古老药方,它们可能不如西药起效快,但承载着中华民族与疾病斗争的千年记忆,毕竟在人类对抗疟疾的史诗里,常山永远都是不该被遗忘的章节,就像歌里唱的:"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但常山的故事,我们应该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