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当归头多少钱一斤?""岷县当归28块,要多少您说话。"清晨六点,河南禹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已经热闹得像开锅的饺子,老李蹲在自家摊位前,边啃着烧饼边给山西客商称药材,摊位上摆着的黄芪、金银花堆成小山,空气里浮动着淡淡的药香。
这个被行内人称为"药交会"的市场,可不是普通的农贸市场,走进占地300亩的交易区,你会发现这里的门道深得很——北边大棚专营根茎类药材,南边摊位主打花果类草药,东区摆着虫草鹿茸等贵细药材,西区则是禹州道地品种的专区,每天凌晨四点,来自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甘肃陇西的药商们就开着大货车进场占位,摊位费最高时要拍出上万元。
要说禹州人的药材情结,那得从东汉末年说起,当年神医华佗在这片土地上采药行医,留下"药不过禹州不香"的传说,如今走进市区,中药文化一条街的青石板路上还嵌着《本草纲目》的药方浮雕,76岁的陈老汉在药都街开了四十年药铺,他总爱跟客人显摆:"咱禹州的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可是李时珍老爷子亲自认证的道地药材。"
不过真正让禹州坐稳"中华药城"宝座的,还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产业集群,在交易市场三楼的电商产业园,90后主播小芳正对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这个禹州漏芦,都是今天上午现挖的......"她身后的货架上,贴着二维码的中药材包装盒码得整整齐齐,市场管委会的老张透露,现在每天从这里发往全国的快递超过5万单,拼多多、抖音的中药材店铺有三分之一是从禹州发货。
最热闹的要数每年春秋两季的药材交流会,去年秋季药交会期间,市场日吞吐量突破3000吨,安徽亳州的王老板开着40吨的大挂车来进货,转了一圈发现相中的货已经被浙江客商订走了。"在禹州抢不到好货,就等于丢了半年的饭碗。"他边卸货边念叨,市场西北角的物流园里,停着发往乌鲁木齐、昆明、哈尔滨的专线货车,还有直达韩国仁川、泰国曼谷的冷链集装箱。
在这个万亿规模的市场里,藏着不少致富经,老李家的黄芪生意就玩出了新花样——春天卖鲜货,夏天卖饮片,秋天卖精选货,冬天做药膳包,他儿子还在淘宝开了网店,把禹州特产的艾绒做成颈椎枕,一个月能卖两千多个。"现在年轻人流行'朋克养生',咱们的桑葚干、玫瑰花蕾反而卖得更好。"老李说着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他收藏的"90后养生清单"。
但市场繁荣的背后也有隐忧,在交易区转悠,总能听到药商们议论:"今年柴胡产量比去年翻番,价格跌得厉害。""云南来的重楼掺了太多杂质。"为规范市场,禹州搞了个"信用药房"制度,每家商户的信用等级都在电子屏上滚动公示,市场监管所的老刘带着检测仪挨个摊位抽检,"农残超标、硫磺熏蒸这些猫腻,我们现在半小时就能揪出来。"
最近市场里刮起一阵"科技风",在中药材检测中心,穿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给禹州丹参做基因鉴定,年轻药商小陈指着手机上的APP说:"现在扫二维码就能查药材产地、施肥记录,连采收时的天气都有。"更让人惊喜的是,市场东区新建的智能仓储里,机器人正在搬运着枸杞、党参,恒温库里的冬虫夏草享受着25℃的专属待遇。
夜幕降临时,药交会的灯火依旧通明,装卸工忙着把打好包的药材装上货车,快递小哥骑着三轮穿梭在摊位间,烧烤摊飘来的孜然味混着药香,勾勒出这座千年药都的烟火气,正如市场门口那副对联写的:"聚九州奇珍承医圣遗风,汇天下良药续本草传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书写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