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北部中药材合作社,小药材种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以前咱种地就是瞎忙活,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药材,一亩地顶过去三亩的收入!"在安徽亳州北部的田间地头,50岁的张大姐边给白芍除草边算账,她口中的"合作社",正是带着乡亲们闯出致富路的亳州北部中药材合作社,这个扎根皖北乡村的合作社,正用一株株中药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亳州作为"中华药都",中药材种植历史能追溯到东汉时期,但在前些年,北部乡镇的药农们还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张大姐回忆:"以前各家各户种点白芍、丹皮,商贩压价时连本钱都收不回来。"2018年,在当地农业局牵头下,12个村的237户药农凑了500万本金,正式成立中药材合作社。

合作社干的第一件事就让人眼前一亮——建起2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统一采购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老药农李大爷起初不信邪:"祖祖辈辈不都这么种吗?"结果当年他家按传统方法种的白芷,因农药残留超标被拒收,而合作社的订单种植户每斤多卖2块钱,现在老李成了技术推广员:"现在施肥讲究叶面喷施,除草得用物理除草布,咱合作社有农艺师天天在地里转。"

科技兴药种出"金疙瘩" 走进合作社的组培室,显微镜下正在培育的"亳菊1号"新品种让记者大开眼界,技术负责人王博士指着培养皿介绍:"这是我们和省农科院合作选育的菊花新品种,抗虫害能力提升40%,亩产能达到300公斤。"合作社每年拿出利润的10%搞研发,建起气象监测站、土壤墒情检测仪,就连灌溉都用上了物联网系统。

最让药农服气的是"溯源二维码",扫描包装袋上的二维码,从播种到加工的全流程一目了然,去年合作社的"亳北丹参"在电商平台卖火了,北京某中药厂直接包下500亩订单。"现在客户就认这个'身份证',"合作社理事长王经理说,"今年我们又上了黄芪、板蓝根的有机认证。"

产业链上做足"药文章" 合作社不光盯着田里,更在延伸产业链上动脑筋,在加工车间,烘干机、切片机、包装机流水线作业,每天能处理鲜药材10吨,6岁的陈师傅负责烘制亳芍,他演示着智能化设备:"以前靠柴火烘干得两天两夜,现在电脑控温8小时搞定,药效成分一点不流失。"

更绝的是电商运营中心,2个年轻主播对着手机镜头如数家珍:"家人们看这个四色梅,泡茶喝清热解暑......"去年双十一当天,合作社网店销售额突破800万,冷链物流车每天往返亳州和全国各大药材市场,新鲜采挖的药材24小时内就能端上全国各地的药房柜台。

土地长出"股份银行" 在合作社办公室,巨大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股东分红数据,会计小刘介绍:"我们实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农户把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地每年保底收入1200元,年底还有二次分红。"去年社员人均增收2.4万元,带富效应辐射周边7个乡镇。

脱贫户赵大哥的故事最动人,他家6口人曾挤在漏雨的土坯房,加入合作社后不仅工资加分红年入8万,还在村里盖起两层小楼。"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的钱终于不用发愁了,"赵大哥现在担任种植片区主管,管着30多个工人。

乡村振兴的"药方子" 站在合作社新建的中药材博览园观景台,3000亩药田如绿色海洋起伏,王理事长指着远处的新厂房说:"三期工程马上启动,要建中药饮片厂和康养旅游基地。"这个曾经"守着金碗要饭"的传统农业区,如今走出"种植标准化、生产工业化、销售品牌化"的新路子。

夜幕降临时,合作社的培训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农艺师正在给新一批学员讲解"中药材套种技术",墙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标语格外醒目,或许正如老药农李大爷所说:"祖辈传下的药材生意,到底还是让年轻人玩出了新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