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药材价格疯涨背后,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变革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5 0
A⁺AA⁻

最近去药店抓中药的朋友可能都发现了个怪现象——同样的方子,半年前三百块钱搞定,现在愣是多掏了几十块,当归、党参、甘草这些家常药材的价格,就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这波中药材涨价潮到底怎么回事?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

先说说眼下最扎眼的几个品种,就拿当归来说,在陇西中药材市场,品相好的岷县当归从每公斤80元飙到150元,整整翻了一番,党参更夸张,去年这时候统货才60元上下,现在张口就要120元,连最便宜的黄芪都跟着凑热闹,从25元涨到45元,老中医们直摇头:"现在开方都得掂量着患者的钱包"。

这波涨价可不是某个品种的独角戏,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显示,223年中药材价格综合指数同比上涨37.8%,创下近十年最大涨幅,特别是甘肃、云南、四川这些主产区,当归、三七、川芎等大宗药材价格普遍翻倍,药厂老板们现在见面打招呼都改成了:"今天囤货没?"

要说原因,天灾人祸占了大头,去年甘肃那场五十年一遇的暴雨,把当归苗子泡烂了四成,岷县的老药农王师傅说:"地里积水半个月,苗子全烂根了,补种都来不及。"加上今年倒春寒,云南三七开花期遭霜冻,减产三成打不住,这些道地药材都是"娇气"的主,稍微有点极端天气就减产。

资本这头"野兽"也闻着腥味来了,前几年房地产不景气,游资转头盯上中药材,某期货公司的人透露,他们客户群里现在天天讨论"囤枳壳赚差价",有人去年囤了五百吨黄连,现在账面浮盈超过千万,更离谱的是,有些游资直接包地雇人炒品种,把好好的药材市场搅得乌烟瘴气。

种植成本飙升更是雪上加霜,化肥农药涨价不说,人工成本五年翻了三倍,在亳州丹皮种植基地,摘牡丹籽的日薪从80涨到200元,药农老李算账:"一亩地光采摘费就要1500,再加上肥料农机,成本直奔4000。"可市场价格稍低点就赔钱,只能硬着头皮涨。

这波涨价可不只是药罐子里的事,中成药企业现在集体"压力山大",同仁堂、片仔癀这些老字号纷纷调价,最要命的是配方颗粒市场,原料成本占七成,药企采购经理天天盯着手机看行情,更严重的是,很多低价惠民的"大路货"中成药面临断供风险,高血压患者常吃的安宫降压丸,光麝香这味辅料就涨了五倍。

国家终于出手了,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联合药监局启动中药材溯源体系,在亳州、安国这些集散地搞电子交易凭证,云南文山更是祭出"三七专班",政府直接对接药企保供应,最狠的是查游资,上个月兰州警方刚端了个囤积党参的团伙,查获现货三千吨。

不过要根治还得下慢功夫,目前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虽然突破6000万亩,但分散种植还是主流,就像老药农说的:"一家一户几分地,根本扛不住市场波动。"安徽正在试点"企业+合作社"模式,药企提前订种植计划,保证最低收购价,这种订单农业要是能推开,或许能治本。

对咱们老百姓来说,眼下抓药得多个心眼,常用药材可以趁低价时多配几副,贵重药材选替代品,比如西洋参代替人参,红花替代藏红花,最重要的是别盲目囤药,中药材讲究陈储,存不好反而失效。

这场涨价风暴其实是给整个行业敲警钟,中药材不仅是治病的宝贝,更是关系文化传承的战略资源,当务之急是建立从种子到药房的全程管控体系,让千年药脉不再受市场波动的折腾,毕竟,老祖宗留下的药匣子,不能在我们这代人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