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楼下王大爷总说"年纪大了连口热饭都吃不下",看着他每天端着保温杯喝粥的样子,我突然想起去年拜访省中医院老教授时聊起的养胃经,这些年我走访过不少民间中医,发现他们治疗胃病的法子各有妙招,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得先辨清体质再对症下药,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那些经过千百年验证的经典药方,说不定你家里就藏着治病的"宝贝"呢!
你的胃病到底是哪种"虚"? 前阵子公司体检,35岁的程序员小陈拿着报告单愁眉苦脸:"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医生说再熬夜就要穿孔了",像他这样的案例现在太多了,大家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把胃折腾出各种毛病,中医看胃病最讲究辨证,常见的有四大类型:
-
食滞胃脘型(吃多了撑着那种) 症状:打嗝泛酸,肚子胀得像皮球,排便不畅 经典方: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陈皮各10克煮水) 老张家的水果店每到傍晚就熬这个茶,他说"卖剩下的果皮别浪费,煮水喝比健胃消食片管用"
-
肝气犯胃型(气得胃疼那种) 症状:一生气就胃抽痛,女同志月经前加重 巧办法:玫瑰佛手茶(玫瑰花5朵+佛手片3克泡水) 我们办公室小刘每次跟男友吵架就喝这个,她说"杯子里飘着花瓣,生气都优雅些"
-
寒邪客胃型(吃冰棍胃抽筋那种) 症状:喝口凉水就闹肚子,冬天胃部像揣块冰 祖传方:生姜红枣汤(老姜5片+红枣10颗煮烂) 记得出租车司机老李师傅说过:"开夜班必备,比暖宝宝顶用"
-
脾胃虚寒型(吃点凉的就拉稀那种) 症状:常年手脚冰凉,吃饭稍微多点就胀气 古方改良:四君子汤加味(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 我妈年轻时老胃病,现在每天拿保温杯当养生茶喝
那些藏在古籍里的救命方 上个月陪亲戚去中医院,老主任翻开《伤寒论》指着方子说:"张仲景的黄芪建中汤,治的是你现在这种胃痛隐隐、喜欢按着的毛病。"突然明白为啥古人说"中医越老越值钱",这些经典方子就像祖传的宝库:
▶ 小建中汤(桂枝9克+白芍18克+饴糖30克) 特别适合饿得快、吃饱又胀的"半表半里"证型,我们小区王奶奶就用这个方子,配合艾灸中脘穴,现在能啃玉米棒子了
▶ 香砂六君子汤(木香6克+砂仁3克+四君子汤基础) 针对吃完就胀、整天没精神的气虚体质,菜市场卖药材的赵老板透露,他们家用这个方子炖鸡,孩子高考那年都没闹过胃疼
▶ 失笑散(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 专治刺痛型的瘀血胃痛,我姥爷当年胃出血住院,出院后老中医就开了这个方,说要坚持吃三个月
现代人该这样用中药 别以为中药就是"苦兮兮的黑汤汁",现在中医院都在改良剂型,像我同事就常备:
- 胃苏颗粒(紫苏梗提取物):应酬喝酒前冲一包
- 摩罗丹(百合、麦冬等):熬夜加班后含着吃
- 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春节吃撑了当零食嚼
但要注意!上周社区义诊时大夫特意叮嘱: ① 中成药别叠加着吃(特别是含相同成分的) ② 治胃病要忌口(冷饮、辣条、糯米制品) ③ 急性胃痛要先做胃镜排除病变
家传小偏方大公开 说个特有意思的事儿,上次去武当山采风,道观里老道士教了个养胃法: 每天早上嚼3粒花椒+1片生姜,含到舌根下慢慢化开,说是能唤醒脾胃阳气,比闹钟还准,隔壁村张婶试了半个月,说她二十年的晨起恶心居然好了。
还有个懒人福音:缝个纱布袋装艾叶+小茴香,微波炉加热后敷胃部,超市收银员小吴说她生理期胃痛就用这招,比暖宝宝持久还不过敏。
写在最后: 这些年见过太多人把胃疼不当回事,拖到胃出血才后悔,中医调理贵在坚持,那些古方子都是前辈用血肉之躯试出来的真经,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吃药前最好找正经中医把脉,毕竟每个人的体质比指纹还独特,听说关注我的老粉丝里,已经有好几个通过评论区交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调养方法,你也来聊聊你试过的有效